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5日 06:47消息,美股大幅上涨,纳指飙升近2%,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33%,市场情绪高涨,科技股领涨,投资者信心增强。
当地时间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度发声,对印度施加关税压力。他指责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并将其中大部分转售至国际市场,从中获取巨额利润。特朗普表示,作为回应,美国将大幅提高印度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尽管他未明确具体税率,但上周他曾警告称,若印度继续采购俄制武器与能源,美方将在现有25%进口关税基础上追加惩罚性关税。此举无疑为本已复杂的美印关系再添紧张气氛,凸显出美国在地缘能源格局中对盟友与伙伴国立场的高度敏感。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一种政治信号。在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施压迫使印度在美俄之间“选边站”。然而,印度作为战略自主国家,长期奉行多边外交与多元能源采购策略,其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未突破国际制裁框架。美方单边施压或难奏效,反而可能推动印度加快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并强化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长远来看,此类关税博弈或将削弱美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信任基础。
与此同时,欧盟在对美关税反制问题上作出阶段性让步。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确认,根据与美国达成的协议,欧盟将暂停实施两项针对美国商品的反制性关税措施,为期六个月。这一决定意在为双方就钢铝关税及贸易争端寻求长期解决方案争取时间。然而,此举在欧盟内部引发争议。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公开批评该协议“从政治角度来看极为糟糕”,认为其向外界传递了欧洲在特朗普压力下妥协退让的信号,损害了欧盟作为全球战略自主行为体的形象。
博雷利的批评直指欧盟当前外交战略的核心困境:如何在美欧同盟与独立自主之间取得平衡。面对美国频繁使用的“关税大棒”,欧盟若一味退让,可能被视作软弱;但若强硬反制,则可能激化跨大西洋矛盾。此次暂停反制虽为务实之举,却也暴露出欧洲在安全依赖美国的同时,难以在经济议题上完全独立决策的结构性弱点。未来,欧盟若不能加快形成统一且具威慑力的对外贸易政策,类似被动局面或将反复上演。
科技巨头谷歌于当地时间8月4日宣布,已与美国两家电力公司签署协议,将在电网负荷高峰期主动削减其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多地电力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区域的AI算力需求甚至已接近或超过本地供电能力极限。谷歌此次举措被视为科技企业参与电网调节、缓解能源紧张的创新尝试。
谷歌的这一行动具有示范意义。在AI驱动的算力竞赛中,能源不再是幕后支撑,而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企业主动参与电力负荷管理,不仅有助于提升电网稳定性,也体现了科技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担当。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AI能耗激增的问题。未来,除了优化算法与提升能效外,推动清洁能源配套建设、探索分布式算力布局,或将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
尽管美股上周创下历史新高,但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已在周一发出预警,提示市场或将迎来短期调整。摩根士丹利首席投资官兼首席美国证券策略师麦克·威尔逊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投资者应“预期到三季度可能出现适度调整”。他特别强调,关税政策可能通过影响消费者支出与企业成本,传导至资本市场,导致美股出现最高达10%的回调。其他大行也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偏高,叠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短期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威尔逊的观点值得重视,因其过去一年始终是美股多头的代表人物。他的转向或意味着市场乐观情绪已达阶段性高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的模糊性,均使其成为潜在的市场扰动源。然而,正如部分机构所言,“下跌也是机会”,短期调整或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入场点。关键在于,市场能否在波动中消化利空,并重新聚焦企业基本面与技术创新的长期价值。
日本最大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社长龟泽宏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鉴于国内通胀趋势逐步显现,日本央行应尽早加息,最快可在9月或10月的下次会议上采取行动。尽管该行官方预期为明年3月加息,但龟泽宏规个人认为时机已趋于成熟。这一表态在低利率长期化的日本金融界实属罕见,反映出主流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迫切期待。
龟泽宏规的发声背后,是日本经济结构深层变化的体现。随着能源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居民实际收入承压,央行政策滞后可能加剧社会不满。同时,长期维持超宽松政策已扭曲金融市场,抑制储蓄意愿并阻碍资本有效配置。若日本央行能在通胀温和上升期果断加息,不仅有助于恢复政策信誉,也为未来应对经济下行预留空间。然而,加息节奏需谨慎拿捏,避免对脆弱的经济复苏造成冲击。
OpenAI周一透露,其旗舰产品ChatGPT即将迎来一项重要里程碑:全球周活跃用户数预计将在本周突破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四倍。这一数据由ChatGPT应用主管Nick Turley在社交媒体上披露,再次印证了生成式AI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式渗透。用户增长的背后,是AI功能持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结果。
7亿周活用户的规模已堪比主流社交平台,标志着AI从工具向平台的转变。这一成就不仅属于OpenAI,更象征着整个AI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然而,用户激增也带来数据隐私、内容安全与伦理监管等挑战。如何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建立可信机制,将是OpenAI及其他AI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可以预见,“大的要来了”不仅指技术突破,更可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苹果公司“脑控”iPad技术的实机演示视频于周一首次曝光,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此前有报道称,苹果正与脑机接口公司合作开发基于脑信号操控设备的技术标准。此次公布的视频展示了用户仅凭意念即可完成基础操作的场景。据悉,该技术基于苹果自研的BCI HID(脑机接口人机交互协议),旨在将脑电信号转化为iPhone、iPad、Mac及Vision Pro等设备可识别的指令。
这项技术的进展标志着人机交互即将迈入全新维度。相较于传统触控与语音控制,脑机接口有望实现更自然、更高效的交互体验,尤其在无障碍辅助、沉浸式计算等领域潜力巨大。然而,技术成熟度、用户隐私保护与伦理边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苹果若能率先建立安全、可靠且用户友好的脑机接口生态,或将重塑未来计算设备的形态与使用方式。但与此同时,公众对“读心术”技术的担忧也不应被忽视,透明沟通与严格监管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