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1日 19:32消息,《藏地履痕》读者分享会在重庆举行,探讨西藏文化与旅行感悟。
7月26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重庆博览中心,举办了“《藏地履痕》读者分享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冉冉,华文出版社副总经理董易,以及《藏地履痕》作者吉米平阶共同出席活动。他们围绕民族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议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

《藏地履痕》读者分享会上,作者吉米平阶等嘉宾合影
李岩说,国家正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藏地履痕》中所涉及的格萨尔史诗传说,不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非遗的活化不仅需要保护,更应借助文学、艺术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播与推广中来。 我认为,非遗的传承不应仅停留在博物馆或学术研究中,而应走进现实生活,融入当代人的文化体验。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影视、出版、数字媒体等,能够有效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延续与创新。
冉冉认为,《藏地履痕》在叙事中融入了诗性表达,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凡人小事构成了文学中最感人至深的瞬间,那些久久浮现眼前的人物,共同构成一幅风俗画。
董易介绍,《藏地履痕》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出版,是通过民族文学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尝试。嘉宾与读者的分享为今后民族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启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书不仅记录了西藏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主题。在当前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背景下,此类作品的推出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吉米平阶曾担任西藏作协主席,是2024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得者。他认为,民族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文学形式展现中华文化共同的向心力与各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藏地履痕》正是通过藏族群体进入大城市的典型经历,生动呈现了当代各民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丰富图景。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它通过真实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
分享会后,吉米平阶应邀前往重庆大渡口区,参加由重庆市大渡口区文联主办的《藏地履痕》分享会活动,与当地作家、读者们一起深入研讨、交流。(中国西藏网供稿/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