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7日 12:14消息,动画电影展现中式奇幻魅力,传承文化精髓,引领视觉新潮流。
这个暑期档,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浪浪山小妖怪》相继上映,以耳熟能详的奇幻故事、触动人心的叙事新编以及充满东方意蕴的镜头美学,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在大荧幕上再次掀起中式奇幻风潮。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在现代语境下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中国动画在艺术与商业上的双重突破。 从创作角度来看,这类作品的成功反映出观众对本土文化题材的期待与认可,也表明国产动画正在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和叙事风格。同时,它们也为更多传统文化IP的开发提供了借鉴与方向。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在技术和艺术层面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从《九色鹿》对敦煌壁画的精心还原,到《聊斋:兰若寺》中《画皮》篇借助三维技术再现宋画意境的尝试;从《山水情》展现的传统水墨风格,到《浪浪山小妖怪》通过笔墨意境构建镜头语言,让水墨山川在银幕上舒展留白。中国动画在视觉表现上的不断突破,不仅积极运用新技术与新手法,也延续了国风写意的绘画传统,展现出深厚的传统美学底蕴。这种融合既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温暖感受。 在我看来,中国动画正逐步走出一条兼具创新与传承的发展道路。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这种趋势值得肯定,也预示着中国动画在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文化影响力。
极富想象力的古典奇幻文学为中国动画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但若只是简单复刻传统的叙事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与期待。只有以当代视角重新演绎这些古老的故事,才能让动画作品真正打动人心,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我认为,动画创作不应停留在对经典的表面模仿上,而应深入挖掘其内核价值,并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与观众喜好进行再创作。这种融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能推动中国动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浪浪山小妖怪》讲述了一群小猪妖与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西行冒险的故事。影片风格荒诞诙谐又充满热血与治愈,其中的四小妖宛如现实中的普通人,既有缺点也有闪光点,他们敢于追求梦想,面对困境不轻言放弃,与当代年轻人关注的个人选择、自我实现、职场压力等议题紧密相连,引发了广泛共鸣。而《聊斋:兰若寺》则采用“15”的叙事结构,通过蒲松龄与龟蟾精的对话,串联起五个经典聊斋故事。其中《聂小倩》篇将古代故事置于民国背景,融合战乱动荡的时代氛围与未来赛博朋克的视觉风格,实现了古代方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从内容来看,这两部作品都在尝试以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既保留了原有故事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符合当下审美的表达形式。这种创新不仅拓宽了传统IP的边界,也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框架中感受到新鲜感,进一步拉近了经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近年来,中国动画的主题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从“天宫”走向“市井”,展现出内容上的转型。正如哪吒所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动画正逐步淡化“神性”的元素,更加注重“人性”的表达,推动个体价值的回归。
《罗小黑战记》展现了一种Z世代对于人妖共存、多元共生的理想化想象,这种浪漫化的表达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多元与和谐共处的深切渴望;《浪浪山小妖怪》则以寓言的方式映射了当代职场生态,探讨在工业化、标准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体如何寻找自身价值与生命意义;而《聊斋:兰若寺》中的《画皮》篇,不仅让观众从画皮怪的形象中联想到当下社交媒体中的外貌焦虑,也通过王大郎与陈氏的关系,引发了对现代婚恋模式与情感信任的反思。 这些作品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的某些深层情绪与现实困境。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而这些作品正是这种思潮的生动体现。
可见,中国动画正经历从注重外在文化符号向深入挖掘内在心灵共鸣与情感连接的转变。只有让传统故事扎根现实,面向未来,才能突破时空界限,持续焕发光彩。 我认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思考,也反映出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动画作品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民族特色,而是更加强调情感的真实与精神的共鸣。这样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语境中建立起更具生命力的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