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题材剧《利剑·玫瑰》登顶收视,引发对天下无拐的美好憧憬。
央视八套黄金档近日首播了打拐题材涉案剧《利剑·玫瑰》,作为此类题材中较为少见的作品,该剧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单元式案情推进与主线叙事交叉的方式,同时兼顾警方侦破与警民联动的视角,使剧情更加丰富立体,节奏紧凑、悬念迭起。开播即取得不俗成绩,登上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行首位。 这部剧的出现不仅为涉案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观众关注到拐卖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既增强了观众的观感体验,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题材的作品涌现,推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

不落窠臼突破打拐题材叙事

尽管以打拐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但此前也曾出现过如《亲爱的》《失孤》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这些影片在上映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利剑·玫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09年,当时网络打拐技术尚未发展到如今的水平,大数据、高清摄像头、路网监控以及寻人数据库都还未健全,因此打拐工作往往复杂繁重、困难重重。
剧中,曾任职于省厅的女警邓妍(迪丽热巴饰)被调任至林山市公安局打拐办公室,她与打拐办副主任尹建生(尤勇智饰)以及警员常锐(金世佳饰)共同组成“打拐铁三角”。剧集围绕他们侦破多起令人震惊的拐卖案件展开,展现了他们在直面人性黑暗的同时,最终成功瓦解人口贩卖网络的故事。
过去打拐寻人题材往往聚焦于寻亲的受害者家属,以家属视角为主线,鲜少反映中国警方在打拐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利剑·玫瑰》以空降的邓妍为主视角,以一个新人的视角审视打拐办的工作日常。她第一次接触打拐工作就不小心被人口拐卖组织胁迫,险些成为受害者。邓妍的这种经历在开篇处可谓极具深意,连身手不错的女警都可能被拐卖组织掳走,遑论剧中出现的女大学生、未成年女孩以及年幼的女童。
《利剑·玫瑰》以抓获拐卖组织为切入点,穿插多起与拐卖相关的案件,如女大学生失踪案、街口公园幼童丢失案等。通过每起案件的调查过程,直观展现了人口拐卖组织手段的卑劣与狡诈,剧中呈现的招工诈骗、寻亲骗局乃至骗中骗等情节,均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时,故事为女主角邓妍赋予了特殊的身世背景,她对打拐工作的执着,源于幼年时发小儿然然被拐卖的经历。这一设定让邓妍的人物形象更具深度,也为剧集注入了独特的女性视角。作为女性,她对被拐卖妇女儿童展现出天然的关切,在面对受害者的心理变化时也更为敏感,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使该剧在涉案题材中显得尤为温暖和人性化。 我认为,这部剧不仅在情节设计上紧扣现实,更通过人物情感的铺陈,增强了观众对拐卖问题的关注与共鸣。它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揭露,更是对社会良知的唤醒。
充分聚焦被拐家庭的“伤口愈合”
虽是涉案剧,但打拐题材本身牵涉一个个被拐家庭,相对于其他涉案剧带有更多情感要素。《利剑·玫瑰》并不只是单纯地聚焦破案,而是更多地反映全社会打拐理念的变迁,还将视线放宽至受害者家庭。
据该剧制片方主创透露,“我们不仅想呈现警方雷霆出击的震撼场景,更希望通过剧情深入展现被拐家庭在重聚后的‘伤口愈合’过程。”剧中,然然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在外寻找孩子,后来在本地开设了一家名为“团圆小店”的快餐店,成为当地民间打拐志愿者的聚集地。此外,剧中还塑造了一位打拐志愿者——律师孙文翰,他是一位寻子十年最终成功找回孩子的普通父亲,同时也是一位积极为警方提供重要线索的一线优秀志愿者。
故事中真实地描绘了被拐家庭所经历的崩溃与绝望。在街口公园幼童失踪事件中,被拐儿童小洋芋的母亲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遭遇恶意诈骗,几乎陷入精神崩溃。为了寻找小洋芋,她不惜辞职,整个家庭经常因焦虑而争吵不断,甚至被骗走二十万元,最终卖掉了家中房产。人口拐卖不仅仅是统计中的一个个数字,每个被拐儿童的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彻底破碎。而打拐警察在开展复杂繁重的寻找工作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受害家属的不断追问与误解,这正是打拐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剧集同时还客观记录了打拐工作的时代变迁,从“天眼”系统和被拐人员数据库的建立,到指挥中心实时地图协同围堵等高科技手段在现代警务协作中的使用,以及剧中进行的司法普及,黄金救援三小时法则、记住嫌疑人特征与路线等知识的公众传播,共同构成了打拐工作时代变迁的注脚,警民合作的成功案例也时常展现。剧集所表达的“天下无拐”美好愿景,不仅是剧中的口号,更是透过剧情向公众传达的正面价值。《利剑·玫瑰》没有生硬地讲大道理,而是透过生动而具体的案例,让全民反拐的理念真正地深入人心。(北京晚报记者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