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7日 14:15消息,十城联防基孔肯雅热,IVD企业 rapid开发检测试剂,中药巨头启用古方抗疫,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一周内新增近3000例,波及十余座城市,一场由伊蚊引发的公共卫生战“疫”正在中国南方城市悄然打响。
2025年8月,南方多地持续高温高湿,为伊蚊繁殖提供了温床。广东个别城市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根据最新通报,7月27日至8月2日一周内,广东省累计报告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2892例,其中佛山高达2770例,广州65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疫情已蔓延至省内十余座城市。目前尚未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但疫情扩散速度不容小觑,防控形势严峻。
8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明确表示,基孔肯雅热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他强调,防控关键在于“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三大举措。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首次系统性将中医药诊疗内容纳入国家级传染病防治指南,并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推动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科技企业迅速响应,成为防控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术高级经理王逸丛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传统病毒溯源依赖细胞培养加Sanger测序,耗时长达数周,且对低病毒载量样本成功率极低,难以满足基层疾控和口岸一线的快速响应需求。”他指出,华大智造推出的T1+基因测序仪采用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可在6—8小时内完成从样本到报告的全流程,实现“免培养、广谱筛查、全基因组解析”,极大提升了病毒溯源效率,已在多地疾控系统中投入使用。
基孔肯雅热,这一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Makonde语,意为“弯曲身体”,生动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背的典型症状。自1952年首次发现以来,该病已由非洲扩散至全球。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此次中国南方疫情暴发,再次印证了该病毒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员流动加剧背景下的传播风险正在上升。
国家卫健委7月31日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指出,该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流行区域集中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且呈现持续北扩趋势。今年暑期以来,广东成为疫情“重灾区”,病例高度集中在佛山,尤其是顺德区,占全省总数95%以上,提示局部传播链已形成,亟需强化社区防控与媒介控制。
面对疫情,国内多家体外诊断(IVD)企业迅速启动应急研发机制。万孚生物在《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发布后,立即整合胶体金与分子诊断平台,推出覆盖“快筛—精准检测—监测”全链条的检测产品,为疾控和口岸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金域医学依托其感染检测中心的技术优势,已全面开展基孔肯雅病毒的血清学、荧光PCR及一、二代测序检测服务,实现病原体的精准识别与临床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检测效率与覆盖能力。万泰生物研发出“寨卡、登革、基孔肯雅病毒”三联检核酸试剂盒,实现“一管三检”,大幅提升筛查效率;圣湘生物推出“快速检测+测序溯源+质控品”三位一体双平台方案,强化全流程质量控制;科华生物子公司西安天隆开发了专用RNA检测试剂盒及配套核酸提取设备;仁度生物则布局蚊传病毒系列检测试剂,可对人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进行定性检测。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疫情应对能力,也为未来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在治疗端,中医药的介入成为本次疫情应对的一大亮点。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在发布会上指出,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联症”——发热、关节痛、皮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而中医药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专家组经临床观察认定,该病属中医“虫咬疫病”范畴,核心病机为“风邪袭表、湿毒蕴热”,治疗应以清热化湿、疏风透邪为原则,结合辨证施治,内外兼治。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明确将该病归入中医“湿温”范畴,并推荐清瘟败毒饮加减用于普通型治疗,安宫牛黄丸用于高热、神昏、抽搐等重症辅助治疗。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中医疫病理论的现代应用,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中西医结合防控重大传染病的坚定支持。
在相关药品储备方面,信立泰控股的山西广誉远持有安宫牛黄丸的批文与商标,同仁堂、白云山、片仔癀、仁和药业等企业也具备该药生产资质,在品牌、渠道和技术上各具优势。安宫牛黄丸以其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效,可能对重症患者起到关键辅助作用。此外,中国中药旗下广东一方制药生产的化湿败毒颗粒,以及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作为武汉抗疫“三药三方”的代表中成药,如今再次被纳入新发疫情的治疗选择,彰显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持续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正清制药集团研发的正清清热解毒颗粒,其处方源于清代名医余霖《疫疹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是一款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基础的创新中药。尽管该产品尚未正式上市,但企业已获证监会批准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加速冲刺科创板。这不仅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中医药抗疫潜力的认可,也预示着传统医学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从本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应对来看,中国已初步构建起“监测—诊断—治疗—防控”一体化的应急体系。科技企业的快速响应、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医药的深度参与,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蚊媒传染病的暴发频率和传播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此次疫情是一次实战检验,更是一次预警。
未来,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强化基层疾控能力建设,推动精准防控向社区延伸,更应加快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研究,使其在国际传染病防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公众健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清除积水、防蚊灭蚊,看似简单,却是阻断传播链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唯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卫生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