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10月05日 15:07消息,马斯克机器人实现AI自主行动重大突破,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复杂任务,科技震撼亮相。
10月4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发布了一段引发广泛关注的视频: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正在学习中国功夫。视频中,“擎天柱”不仅能够模仿专业武术人士的动作,更能针对对方的招式做出精准反应和有效反击,展现出高度的自主判断能力。这一表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与实时决策领域的显著突破。

面对网友关于“是否为远程操控”的疑问,马斯克亲自回应:“这是AI,而非遥控操作。”这一简短却极具分量的回答,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擎天柱”背后技术实力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简单的动作复现,而是基于环境感知、动态分析和自主决策的复杂系统协同结果,意味着Optimus已具备初步的情境理解和应对能力。
“擎天柱”项目自数年前首次亮相以来,长期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然而在过去一年中,该项目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已成为特斯拉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之一。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公司正全力推进“擎天柱”的规模化生产,并坚信这款产品将超越汽车业务,成为特斯拉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技术角度看,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仍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灵巧手的设计与制造。特斯拉希望“擎天柱”的双手能达到接近人类的灵活性,以完成抓取、操作工具等精细任务,但材料科学、驱动系统与控制算法的集成难度极高。目前来看,这一环节仍是制约大规模落地的关键瓶颈。此外,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以及制造工艺的稳定性也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现实障碍。
尽管如此,马斯克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在今年9月曾预测,“擎天柱”将占据特斯拉公司价值的约80%;而在今年1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他也明确指出该机器人将在公司价值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些言论不仅是对投资者的愿景描绘,更反映出他对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融合趋势的深刻洞察。若真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擎天柱”或将重新定义劳动力市场、家庭服务乃至工业自动化格局。
值得深思的是,当一个企业领袖敢于宣称某款尚未量产的产品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这种宏大叙事本身就构成了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虽然质疑声始终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马斯克正在试图构建一个人机共存的未来图景——而“擎天柱”正是其中的核心载体。
与此同时,据《福布斯》杂志披露,截至10月2日,马斯克个人资产已正式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位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富豪。他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对多家前沿科技企业的控股:持有特斯拉12%股份(估值约1910亿美元)、SpaceX 42%股份(约1680亿美元),以及xAI 53%股份(当前估值6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其他顶级富豪,更凸显出资本市场对颠覆性技术的巨大溢价。
外媒分析指出,若其资产继续以当前速度增长,马斯克有望在2033年3月前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万亿富翁。这一预测虽带有一定乐观成分,但从技术演进曲线与企业估值潜力来看,并非空穴来风。特别是随着xAI和SpaceX估值持续攀升——前者若完成新一轮融资或可达2000亿美元,后者已有交易将其估值推至约4000亿美元——马斯克的财富版图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不过,资本市场的波动依然不容忽视。就在近期,特斯拉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10月2日和3日分别下挫5.1%与1.4%。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警告称,随着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于本周三结束,10月份纯电动车需求可能出现明显下滑,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腰斩。这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严峻考验。
然而,特斯拉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交付数据却令人振奋:全球共交付新车49.7万辆,同比增长7.4%,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43.96万辆。其中Model 3和Model Y贡献了48.1万辆,其余车型交付1.6万辆。相较于第二季度,交付量增加了约4万辆,显示出强劲的终端需求韧性。
市场分析认为,尽管欧洲市场销量持续疲软,但在美国市场,消费者赶在联邦税收抵免到期前集中下单,有效支撑了整体交付表现。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现实:政策激励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具有显著拉动作用。随着补贴退坡,车企必须依靠产品力和技术迭代来维持竞争力。
特斯拉将在10月22日美股收盘后公布第三季度财务业绩,届时更多细节将浮出水面。此外,下月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将投票表决马斯克的新薪酬方案——该方案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其通过与否不仅关乎个人回报,更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与长期战略方向。
综合来看,马斯克正站在科技、资本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无论是“擎天柱”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实体化探索,还是其个人财富所折射的技术资本化进程,都在提醒我们:一场由AI驱动的产业革命或许已悄然开启。而这场变革的核心,不只是算法或硬件的进步,更是人类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与机器关系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