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成执导《生万物》,以真实笔触重塑农村剧,摒弃苦情套路,展现乡土生活的质朴与力量。
《生万物》导演刘家成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地是爹娘面,一天见三面。”“十年学个探花,十年学不精庄稼。田是根,地是本,打庄户的第一条就是要敬着地。”这些来自鲁南大地的朴素农谚,如今随着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再次被人们提起。这部以土地为母题的年代剧,不仅描绘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图景,更将土地与人的精神纽带娓娓道来。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这样一部“深扎泥土”的作品,恰如一阵来自田野的清风,唤起人们对乡土文明的重新凝视。
《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的获奖小说《缱绻与决绝》,以1926年至1947年间的鲁南天牛庙村为背景,围绕宁家、封家、费家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展开,讲述他们在动荡年代中如何坚守土地、耕耘希望的故事。剧名“生万物”三字,既是对“土生万物”这一古老哲思的致敬,也暗含了在苦难中孕育生机、在贫瘠中开出花朵的生命力量。在当前影视市场普遍追逐都市情感、悬疑谍战题材的潮流中,这样一部聚焦农耕文明、回望土地精神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导演刘家成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今年代剧虽多,但真正深入农村、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却凤毛麟角。他曾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京味剧”广受好评,塑造了胡同里的市井人生。而此次执导《生万物》,是他主动走出创作“舒适区”的一次大胆尝试。2024年,他刚完成讲述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海天雄鹰》,实现了“上天”的突破;紧接着便投身于这部“下地”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创作对仗——从高空俯瞰祖国,到俯身贴近大地,刘家成用镜头完成了对中国精神根脉的双重致敬。
剧集以宁绣绣的回忆为叙事起点。1986年春,年迈的她重返天牛庙村,在陨石“老天牛”旁追忆往昔;结尾处,她买票走进已成景点的老宅,恍惚间看见逝去的亲人一一归来。这一头一尾的诗意结构,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回溯,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的具象化表达。宁绣绣从对父亲弃救的怨恨,到主动学习编蓑衣、耕田种地,最终“把日子过出花儿来”,她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女性在土地上实现自我救赎与价值重建的缩影。
尤为动人的是封大脚这一角色——她朴实、坚韧,坚信勤劳能换来丰收,踏实努力就能让日子“越过越亮堂”。而封二临终前的“最后一课”,更是戳中无数观众泪点:“你往地上一站,你是对它亲,还是对它诚,它心里都有数啊。你要是对它亲,对它诚,它用收成来报答你。”这番话朴素无华,却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契约。在今天这个效率至上、功利盛行的时代,这种“以诚换收”的农耕伦理,无疑是对浮躁社会的一记温柔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生万物》并未完全复制原著的沉重基调。主创团队在改编过程中有意识地“提亮”底色,融入浪漫主义手法与幽默元素,如封二夫妇的日常拌嘴、两亲家互怼的喜剧场面,既缓解了历史苦难的压抑感,又增强了剧集的可看性。这种处理并非削弱批判性,反而让观众在轻松观剧的过程中,更自然地接受作品传递的价值观。正如刘家成所言:“得‘乐’在先,才能寓教于乐。”强行“卖惨”只会让观众疏离,而潜移默化的感染,才是影视作品最理想的影响方式。
剧中对农耕文化的细节还原令人动容:立春“试春气”时,鸡毛在竹筒中随春风飞起,象征着大地复苏的讯号;秋收时节,家家户户踅谷仓,高喊“五谷丰登,粮食满囤”,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这些民俗场景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活呈现,更是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态智慧,值得被重新认识和传承。
更深层次看,《生万物》的成功,折射出观众对“真实中国”的渴望。我们习惯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叙事,却逐渐遗忘了那片孕育文明的黄土地。当年轻人在城市中焦虑“内卷”与“躺平”时,剧中人物那种“不服输的拼劲”——哪怕天灾人祸,也要把种子播进土里——恰恰提供了一种精神参照。土地不仅生长粮食,也生长信念。它教会人们等待、忍耐、坚持,而这正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刘家成通过镜头将农村的田地、山峦、屋舍拍得极具美感,这不是滤镜下的“田园牧歌”,而是饱含敬意的真实记录。这种美,让人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无论走得多远,中国人的根,始终扎在泥土里。乡愁不只是情感,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生万物》提醒我们:在奔赴现代化的路上,不应遗忘那些让我们“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