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9月09日 09:46消息,花一元看大戏,一元剧场以低价吸引观众,成为文化消费新亮点。
原标题:“一元剧场”缘何受欢迎(评论员观察)
一元钱能做些什么?在山东菏泽曹县、甘肃张掖等地,只需花费一元钱,就能在剧场里观看一场精彩的演出。为了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许多地方推出了“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小投入”实现文化服务的“大民生”。
一元票价能否回本?既然收费只是象征性的,是否可以取消?对于“一元剧场”,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在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一元剧场”作为一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演出形式,引发了公众对票价设定与运营可持续性的讨论。尽管票价低廉,但其背后仍需承担一定的组织、宣传和场地成本。因此,是否应该保留这一象征性收费,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低票价有助于扩大受众群体,提升公共文化的可及性;但从运营角度来看,长期不收或少收费用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持续发展。如何在公益性和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一元剧场”与市面上的“一元店”存在本质区别。“一元店”通常通过精细化运营和供应链优化,实现成本控制并最终盈利,属于一种商业模式。而“一元剧场”则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旨在为公众提供低门槛的文化体验。 从社会价值来看,“一元剧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体现了政府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努力。相比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行为,这种公益性质的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倡导全民共享文化成果的背景下,这类项目的推广值得肯定和鼓励。
那么,象征性收一元钱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可以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推动形成“文化产品有价值”的认知;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因为主动花钱买票往往比收到赠票能形成更强的约束力;此外,卖出去多少票、什么剧目受欢迎一目了然,有利于帮助剧团优化剧目、打磨精品。所以说,不能小看了这一元钱,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思维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由政府主导。应该认识到,政府主导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前提,但主导并不等于包揽包办。从“一元剧场”,到艺术夜校,再到公益电影展映,一个个文化惠民项目启示我们,总揽但不大包大揽、引入市场机制,能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而言之,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配合,文化惠民才更可持续。比如,河南周口的“周末一元剧场”,10多年前一场演出光成本就过万元,门票收入仅千元,远覆盖不了成本,政府财力又有限,怎么办?当地寻求和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采取联办、专场等形式,让参与活动的企业借助“一元剧场”展示形象,最终成功获得企业冠名,解决了剧场的资金问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既要重视可及性,也要注重可持续性。实现二者兼顾,“无形之手”能发挥大作用。
文化惠民不意味着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撒胡椒面”,精细精准是实现普惠的内在要求。在湖南岳阳县,“一元剧场”演出已超千场,观众的品位越来越高,倒逼当地在剧目和演出形式上不断守正创新。广东广州黄埔区,把文化服务嵌入营商环境建设,以“精准点单,以需定供”的方式将阅读推广、非遗传承等活动送往产业园区。对接需求、精准施策,提升的是文化服务的品质,也是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建设应始终以人为核心,最终服务于人,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让群众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在陕西渭南,社区电工老李在《周仁回府》中将角色的忠肝义胆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贵州榕江,来自各个乡镇的群众在“村超”中担任主角;程序员、教师、快递员等各行各业的体育爱好者也在赛场上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这些现象表明,文化创新的活力根本上来源于人民群众。只有为他们的文化实践提供平台和条件,文化发展才能如奔腾不息的长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看法与观点:** 文化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顶层设计或专业领域,而应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群众的参与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赋予其更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当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他们的才华被展现,文化才能真正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因此,推动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创造力,搭建更多展示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十八年春去秋来,陕西渭南的“一元剧场”始终点燃着观众的热情。当地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最大的体会是,文化供给是一条条用心铺设通向百姓内心的路。“一元”不仅指一元钱,也包含“一元复始”中的“一元”,这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