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7日 14:13消息,超4万个公共文化新空间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成都温江区通过24小时“留灯书屋”打造“留位艺术夜校”,湖北潜江的“播动潜江文化驿站”融合直播培训、社区阅读与文创展示等多种功能,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每年举办超过600场文化活动……这些遍布城乡的文化新地标,展现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凝聚民心、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成效,也反映出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坚定步伐。 这些文化空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文化真正走进百姓日常,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落地,文化治理的效能正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文化供给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示范培训、交流推广和政策引导,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过4万个。作为我国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新空间”不仅颜值高、设计感强,内容丰富、运行灵活,更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兴起不仅是设施布局的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它们以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让文化真正走进日常,成为城市和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反映出国家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上的持续努力,也体现了基层文化服务正在向高质量、多样化方向迈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新空间”,凭借五大“新”特点,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新布局,打破行政藩篱,融入生活圈。
传统公共文化设施通常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布局,“新空间”则打破了这种界限,或融入书店、咖啡馆、城市公园、商业区,或依托传统村落、农家小院、民宿和乡村旅游景点,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悄然兴起,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上海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积极打造“邻里汇”“城市书房”“演艺新空间”“休闲好去处”等贴近居民生活的新型公共空间,目前已新增超过3600处。这些空间以较低的成本和多功能复合利用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市民获取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的“摆渡人书场”,一位戏迷表示:“演员下台喝口水,还能跟我聊两句角色怎么演。”这种近距离的文化互动,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文化氛围。 这些新空间不仅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也拉近了文化与市民之间的距离。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融入社区、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城市更新不仅体现在建筑和环境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新理念,以创意与设计打造美好生活“微地标”。
“新空间”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各具特色、富有艺术气息、创意灵感和生活韵味的环境空间,彰显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
浙江温州通过“最美空间大赛”“新空间市民体验日”等活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当下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构建完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有效覆盖、特色鲜明的文化服务网络。壹道音乐文化驿站由危房改建而来,音乐、阅读、舞蹈、国学、脱口秀等活动异彩纷呈。“有了这个驿站,方便更多群众感受艺术之美。这让我们自己也有了强烈的获得感。”驿站的主理人说。
新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形成多元合力。
政府主要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不主动大规模投入资金进行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设施空间和服务资源。
江苏扬州出台《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城市书房的建设。如今,在扬州主城区已基本形成“15分钟阅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阅读的便利。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既有书卷香,也有烟火气,我们共同绘就阅读与生活相得益彰的城市书房新画卷。” 在阅读逐渐成为城市文明重要标志的今天,扬州通过制度化推动城市书房建设,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将阅读空间融入日常生活,使书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这种将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学习。
新模式,灵活运营,管理机制向专业化转型。
许多地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连锁经营、合作运营、独立运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新空间”的日常运作。政府部门则主要负责建立和完善运营主体的准入、评估及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对运营单位的常态化监管。
云南昆明吸纳650余家企业共同参与“新空间”建设,将公共文化融入城市更新与街区建设中,“文化+艺术+商业+旅游”的复合式体验引领文化消费新潮流。
新业态,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化消费场景。
“新空间”不仅提供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拓展了价格优惠的非基本服务和商业配套,打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在当前文化与消费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空间”的这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也通过引入更具市场活力的非基本服务,提升了整体的服务体验和吸引力。这种融合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的思路,有助于推动文化场所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多元、便捷的生活空间。
广东“粤书吧”实行一地一特色,在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等场所设立当地图书馆的分馆或服务点,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新型阅读空间;“粤文坊”则结合传统文化,借助课程、研学、体验和交流等形式,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引入景区和商圈,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