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生活圈来了!多部门重磅发声,城市便民将迎巨变

15分钟步行圈将重塑生活!家门口的便利时代正式开启

一刻钟生活圈 城市便民 多部门发声 社区服务 生活便利

深度瞭望台2025年09月19日 23:03消息,一刻钟生活圈将全面升级城市便民服务,多部门联合推动,涵盖购物、医疗、养老等,让居民生活更便捷。

   9月19日,商务部召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聚焦社区服务提质升级与全龄友好型生活圈打造。此次发布会释放出一系列政策信号,展现出政府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的持续发力。

一刻钟生活圈来了!多部门重磅发声,城市便民将迎巨变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研究制定“银发金街”建设标准,为各地提供可操作的指引,推动打造一批集养老、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所谓“银发金街”,不仅是对老年友好型商业空间的形象化表达,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重要探索。可以预见,这类街区未来将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起老年人社交、康养、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

   李佳路还强调,商务部将持续推进便民生活圈从基础型向品质型跃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社区生活圈。这一提法体现了政策思维的转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多元的服务,正是现代城市治理温度与精度的体现。

   在具体举措上,商务部鼓励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培育“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店和专业店,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同时支持发展自助寄存仓、寄卖店等新业态,解决居民家具腾挪、闲置物品处理等实际难题。代厨、整理收纳、宠物服务等新兴服务也被纳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创新,恰恰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拼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共享经济模式的引入: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概念正逐步走进现实。这不仅提升了社区空间利用效率,也促进了邻里互动与社会资本积累。在高密度城市生活中,这种“轻资产、重运营”的共享理念或将重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知。

   技术赋能也被摆在突出位置。商务部提出鼓励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智慧商店、AI食堂、无人售卖机、自提柜等新型设施。搭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整合本地商户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补建网点,推广便民导视图、动态监测地图、“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真正实现服务“找得到、用得上、靠得住”。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介绍,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0万个,惠及居民5100万户。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背后是千万家庭居住环境的实质性改善。在改造过程中,新增养老、托育、助餐、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7.96万个,增设停车位400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93万个,新增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场地超3200万平方米。

   这些数字不只是政绩的体现,更是民生温度的刻度。燃气管道更新、消防设施完善、充电设施建设……每一项都关乎安全与便利。更重要的是,改造过程中同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共治共管,这是可持续社区治理的关键一步。没有后续管理的更新,只是“昙花一现”的美化工程;而有制度保障的改造,才能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群众“托得方便”“托得放心”。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项目,多渠道增加托位供给,并鼓励幼儿园延伸开展托育服务。此举直面“带娃难”这一社会痛点,特别是在双职工家庭日益普遍的背景下,普惠托育已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尤为关键的是“空间”保障——新建小区必须做到托育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老城区则要结合城市更新加快补建。这意味着托育服务将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成为社区标配。如果能严格落实,未来“下楼就能托娃”或将成为常态,极大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与此同时,卫健委还将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毕竟,数量扩张只是第一步,质量保障才是赢得家长信任的核心。只有建立起高标准、严监管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托得安心”。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孙文灿指出,民政部已发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推动家庭养老床位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此外,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已启动实施,符合条件者将获得养老服务消费券。这一举措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激活了养老服务市场。

   更为系统的是,各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补贴、税费优惠、场地支持等扶持政策正在落地。这些“看不见的手”正在默默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主体。可以预见,未来的社区养老将不再是零散的个体户式服务,而是由专业机构主导的标准化服务体系。

   下一步,民政部将持续推进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专业的服务。这不仅是对“原居安老”理念的践行,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工程。当买菜、看病、理发、助浴都能在步行一刻钟内完成,老年人的生活尊严与自主性才真正得以保障。

   综合来看,多个部门协同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志着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正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单一功能走向复合集成。无论是“银发金街”还是普惠托育,无论是智慧终端还是共享空间,其本质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当前日期虽为{},但这场关于美好生活的改革正在进行时。

   值得肯定的是,政策已经触及到最基层的生活细节——从一顿饭、一次维修、一个停车位,到孩子的托育、老人的照护。正是这些“微幸福”的叠加,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宜居感。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落实:标准如何执行?资金如何到位?监管如何跟进?唯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让蓝图变为现实。

   城市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亿万个体日常生活的容器。当我们谈论便民生活圈时,本质上是在讨论一种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方式。期待更多城市以“一刻钟”为尺度,重新丈量公共服务的距离,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熟悉的街角,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与便利。

相关阅读

故宫焕新颜:紫禁书院负责人何蕊谈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多点发力稳菜篮子,冬储菜价亲民成热点
《欢乐家长群2》热播:解码当代妈妈教育的真实生存图鉴
《寻味山海》开播引爆全网,一场穿越山海的味觉与文化盛宴正式启程

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填写评论内容

生活栏目

深度瞭望台生活栏目为您提供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深度分析和独家视角。

即时资讯

全天候更新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传递重要新闻

深度分析

专业团队深入新闻现场,解读事件背景与深层影响

独家视角

资深工作人员提供独特视角,洞察新闻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