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热销炎夏?这个生意竟供不应求

军大衣热销炎夏?这个生意竟供不应求,背后竟是冷门爆款秘密

炎炎夏日 军大衣 生意 供不应求 热门

炎炎夏日,为何穿军大衣的生意供不应求?揭秘背后商机与趋势。

   夏日炎炎,在苏州太仓的一家制冰厂,9台制冰机持续运转,每天可生产45吨食用冰块。这些冰块通过冷链车辆运往长三角地区,进入便利店、奶茶店、酒吧和餐厅,成为夏季消费者消暑的常见选择。

军大衣热销炎夏?这个生意竟供不应求

   每年6月至9月,是制冰厂最为繁忙的时期,直到人们喝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订单才逐渐减少。目前,制冰厂几乎每天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位制冰厂老板表示,他每天都要将约10吨的冰块装上冷链车。尽管卖冰块的生意异常火爆,但与此同时,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农夫山泉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进入市场,使得竞争愈发激烈。近年来,食用冰市场究竟发展如何?卖冰块是否真的是一门好生意?

军大衣热销炎夏?这个生意竟供不应求

   制冰厂迎来新风口

   将饮用水冷冻成约160克的小冰块,装入塑料杯中销售,每杯售价可达3至5元。今年夏天,这种小巧的冰杯占据各大便利店冰柜的“C位”,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指出,冰杯类产品的销量已连续两年增长超过300%,一线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达到48杯。根据《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到2026年,中国冰品与冰饮的即时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30亿元。

   工人在切割冰块,于量摄

   因此,不少传统制冰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这一新兴市场。

   苏州冰之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亮表示,今年该企业新增了一条冰杯生产线。此前,公司主要经营5公斤装的袋装食用冰以及高透明、无气泡、融化缓慢的酒吧冰球。此次进军冰杯市场,是基于对这一领域发展前景的看好。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对饮品体验的要求也在提升,冰杯作为新型冷冻饮品的载体,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冰之语选择在此时拓展产品线,显示出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布局。未来,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潜力,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日本,冰杯的年销量能达到25亿杯,但我们国内冰杯年销量目前才2亿杯左右。在经历用户培育以后,国内冰杯销售的增长一定是可观的。”徐亮表示。

   据上海寒江雪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宫成观察,冰杯的热潮在两年前已初现端倪,至去年上半年才真正兴起。“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即时零售’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迅速发展,二是消费者自己用冰杯调制饮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宫成表示。

   冰杯的种类正日益多样化。“许多制冰企业选择将制冰工厂设立在长三角地区:一方面是因为物流便利;另一方面是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迅速做出调整。”宫成补充说。毕竟,行业发展迅速,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等一线大城市。去年,普通冰杯还很流行,但今年水果冰杯已经大受欢迎,其中香橙柠檬冰杯在上海市场更是成为热门产品。在冰杯中加入一片柠檬、一片香橙和一片金橘,零售价可达9.9元一杯。

   “最近一个客户找我们工厂订了2000箱香橙柠檬冰杯,有4—5万杯,要投放在上海市场。”宫成说。还有不少客户向他咨询,是否可以把茶饮、盐汽水等冻成冰块,希望研发更多新产品。但宫成表示,这样的特殊需求很难做到量产,成本会大幅度上升。

   对于制冰厂来说,冰杯产品本身的利润并不高,重点在于薄利多销。据了解,冰杯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包材成本在0.6—0.7元一杯,批发价格在1元出头,再扣除人工和运输成本,利润大约在0.1元。“我们工厂目前50万杯起订,不然很难盈利。”徐亮说。

   这几年,制冰厂用工成本也在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制冰机已经实现国产化,但冰杯封口机等机器在生产效率上与日韩还有一定差距,限制了一部分产能。

   大厂来了,洗牌在即

   2004年,徐亮第一次涉足食用冰生意。那时候,国内食用冰市场刚刚兴起。销路倒好找,连锁餐饮品牌和新兴的奶茶品牌对食用冰需求都很大,5公斤装的食用冰,批发价在每吨1000元左右,一个夏天,徐亮靠卖冰块就能赚上数万元。

   随着生意规模不断扩展,2018年,徐亮在苏州太仓租下了一个700平方米的厂房,试图进一步扩大生产。然而,他逐渐发现,生意不再像以前那样顺利。

   制冰厂冷库,于量摄

   对于制冰厂来说,大约2吨自来水能净化出约1.5吨纯净水,再冻出约1.2吨食用冰块。水的成本并不高,真正昂贵的是包装、仓储和冷链运输成本。

   如今,客户对包装的要求日益提高,5公斤装的冰块需要将3到4包打包成一箱。为了提升冰品的外观美感,一些制冰厂甚至将酒吧用的单球冰单独包装成袋,并附赠冰托。此外,许多制冰厂还主动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以前是客户来厂里自提,现在是我们直接送到他们门口。”徐亮解释道。

   卖冰块生意火了,入局者也变多了。

   7月初,山姆会员店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冲上了热搜。这款2公斤装的食用冰售价达到了22.8元,着实算不上便宜,却依然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追捧。

   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大厂开始跻身食用冰市场。

   对于农夫山泉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涉足食用冰业务不过是增加一条生产线而已,其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低。徐亮表示。此外,农夫山泉的食用冰产品还能进一步凸显其天然水源地的优势,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为更有效地铺货,农夫山泉在一些零售渠道采取了“搭售”方式,例如顾客在便利店购买农夫山泉旗下的果汁、茶饮、咖啡等产品时,只需多支付1元即可换购农夫山泉冰杯。

   “品牌和渠道我们都比不过他们。”一位传统制冰行业的从业者向记者表示,最近他发现不少客户开始转向大厂商进货。一些大型厂商本身拥有冰淇淋生产线,在冷链运输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传统制冰厂的辉煌似乎一去不复返。在徐亮办公室的白板上,粗粗写着和长三角其他制冰厂合作的打算。“我在推动长三角中型制冰厂的抱团、联合,大家可以互相调货,节省一些运费。”他判断,食用冰行业即将迎来一次洗牌,“最终保留几家头部企业,小企业很可能面临淘汰”。

相关阅读

故宫焕新颜:紫禁书院负责人何蕊谈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多点发力稳菜篮子,冬储菜价亲民成热点
《欢乐家长群2》热播:解码当代妈妈教育的真实生存图鉴
《寻味山海》开播引爆全网,一场穿越山海的味觉与文化盛宴正式启程

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填写评论内容

生活栏目

深度瞭望台生活栏目为您提供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深度分析和独家视角。

即时资讯

全天候更新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传递重要新闻

深度分析

专业团队深入新闻现场,解读事件背景与深层影响

独家视角

资深工作人员提供独特视角,洞察新闻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