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织梦境,河口纱灯点亮千年古镇,唤醒时光深处的文化密码。
河口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黄河之滨,地处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的交汇要冲,自古便是交通与商贸重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黄河文化与丝路文明交融的缩影,这座古镇不仅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技艺,其中河口纱灯便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口纱灯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也经历过因时代变迁而陷入沉寂的低谷。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正在悄然复苏。在基层文物保护员张振祥的不懈努力下,纱灯制作不仅得以延续,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兰州灯火”的市级传承人,张振祥多年来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搜集散落的工艺资料,并通过旧物复原等方式,系统梳理和还原了纱灯的传统制作流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张振祥并未止步于“复原”。他在保留古纱灯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工艺与材料,使纱灯在亮度、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又不失传统韵味。如今,每逢夜幕降临,河口古镇的街巷间灯火通明,一盏盏造型古朴、光影摇曳的纱灯高高悬挂,不仅点亮了古镇的夜色,也唤醒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纱灯的复兴远不止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重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而张振祥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样本——非遗的传承不应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而应融入当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可感、可观、可参与的文化实践。河口纱灯的“活化”,正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生动体现。

如今,往来于河口古镇的游客与居民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纱灯,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匠人的坚守。这盏盏灯火,照亮的不仅是青石板路,更是一条通往文化根脉的精神之路。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慢功夫”来提醒自己:文化的延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一代代人的默默守护与创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