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5日 09:02消息,7月社融数据超预期,信贷扩张助力经济复苏,新增贷款大幅增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稳固。随着7月份金融数据即将发布,《证券日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及多家研究机构,就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社融)等关键指标进行前瞻分析。
尽管市场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测存在一定分歧,但多数观点一致认为,社融将实现同比显著增长。回顾去年同期,2024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600亿元,社融规模为7708亿元。在当前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今年7月的数据有望实现明显改善。
从信贷角度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7月历来属于信贷投放的小月,预计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3500亿元。这一判断基于当前货币政策仍保持支持性取向,央行通过较大规模投放中期流动性,增强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此外,监管层正加快推进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资金拨付,并加大对居民消费贷的支持力度,这些举措有助于稳定信贷需求。同时,由于上半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已集中完成,下半年其对信贷增长的挤出效应将减弱,为信贷回升创造空间。
不过,并非所有机构都持乐观预期。华源证券与兴业研究公司发布的研报均预测,7月新增贷款可能仅为2000亿元。这反映出市场对于实体融资需求是否真正回暖仍存疑虑——尤其是在房地产投资尚未企稳、企业投资意愿偏弱的背景下,信贷扩张的动力仍面临结构性制约。
相较之下,社融的表现更被看好。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7月新增社融将达到1.46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融资将成为主要支撑力量。高频数据显示,7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额约达1.27万亿元,同比多增约576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预计为3700亿元,同比多增1664亿元。而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面,预计仍将延续负增长态势,但降幅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
兴业研究公司在其最新研报中进一步上调预期,认为在财政发力提速的推动下,7月社融增速将继续回升,新增社融或达1.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带动政府债券净融资维持在万亿元以上高位,形成对社融的强劲拉动。结合信贷温和回升的趋势,社融整体表现值得期待。
王青则更为乐观,预计7月新增社融将达到约1.7万亿元,延续6月以来的大幅多增格局。除政府债券外,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同比也将实现增长,显示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预测若成真,意味着社融增速有望重新进入上升通道,为下半年经济复苏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日前,央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常态长效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及价格目标相匹配。会议还强调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从政策走向来看,当前货币政策正处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多重目标的平衡期。尽管CPI仍处低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但央行并未急于大幅加码宽松,而是更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这种“以静制动、伺机而动”的策略,体现了决策层对宏观杠杆率和金融稳定的审慎考量。
展望未来,王青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核心任务仍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投放。最有效的工具仍是降息与降准,预计三季度末前后央行有可能再次实施降息降准,这不仅有助于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也将为物价温和回升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央行或将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并灵活运用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修复动能偏弱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适度前置发力尤为关键。特别是在财政支出加快、地方债集中发行的窗口期,保持流动性稳定不仅能有效配合财政政策落地,也有助于防止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未来几个月将是观察政策协同效应的重要时期,金融数据的变化或将为宏观经济走势提供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