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揭示随州周家寨汉简重大发现,学术研讨聚焦简牍解密,震撼学界。
8月9日,《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在科学出版社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考古成果的正式面世。该书由罗运兵担任主编,史德勇、凡国栋任副主编,全书为8开本,分上、下两册,系统呈现了随州周家寨汉墓群的考古发现与简牍研究成果。

上册全面报道了周家寨墓地21座汉墓的发掘情况,涵盖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整体文化面貌;下册则集中整理并公布了M8墓出土的全部简牍内容,包括《日书》《文书》《告地书》《签牌》等珍贵文献。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随州周家寨墓地发掘报告”(编号17BKG029)的结项成果,本书不仅被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第一批重点出版项目,还获得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简牍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高度重视。

周家寨汉墓群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早期后段至西汉中期,其随葬品组合以仿铜陶礼器鼎、盒、壶(钫)为主,模型明器中常见灶具,日用陶器则流行双耳罐和圜底瓮,整体文化特征与襄阳地区汉墓高度相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通过对M8出土《告地书》木牍的文字分析,研究团队确认该墓地极有可能属于西汉桃侯国的公共墓地,而M8墓主为桃侯国都乡高里人,爵位达“公乘”(第八级爵),身份明确、下葬时间清晰,为构建江汉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汉代考古年代序列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标尺。
更值得重视的是,此次发现从实物层面证实了西汉时期随州境内存在“桃侯国”的历史事实,填补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空白。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厘清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建置的真实图景,也为研究汉代侯国制度、区域地理沿革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可以说,这不仅是考古学的一次突破,更是历史地理学和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进展。
周家寨M8出土的简牍保存状况良好,内容丰富,书写工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日书》类竹简经缀合编连后共502枚,分为78篇,57篇保留原有篇题,内容涵盖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农耕仕宦、鬼神信仰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西汉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尤为难得的是,部分简文中出现了对传统择日术数持批判态度的内容,展现出朴素的唯物思想倾向。这种在术数文献内部出现反思性文字的现象极为罕见,对于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理性与迷信的张力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看来,《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的出版远不止是一次考古资料的公布,它标志着我国简牍整理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从田野发掘到实验室清理,再到文本释读与学术阐释,整个流程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水准。该书为脆弱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树立了新典范,也再次证明:地下出土文献依然是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不断深化的核心动力之一。尤其是《日书》这类反映基层社会认知结构的文本,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普通人如何理解时间、命运与自然秩序,进而重新评估“数术”在当时社会中的实际影响力——它不仅是贵族阶层的工具,更是渗透于百姓日常的精神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