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10月27日 14:14消息,种质资源基础夯实,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95%。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自开展种业振兴行动以来,我国种质资源基础工作持续推进,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目前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占比超过9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要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研发一批突破性品种。”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实力持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随着种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整合与力量的协同组织,构建分工明确、协作高效、融合发展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当前,种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单一主体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只有通过打破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推动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赢”的转变。
在2025年3月举办的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260家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携2094个农作物新品种集中亮相,展示了我国种业创新的最新成果。为进一步布局“育繁推服”种业全链条,我国正加快产业创新步伐,积极探索智慧育种技术,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 当前,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此次大会的举办,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种业领域的持续投入与突破,也反映出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通过科技赋能与国际合作,我国种业正在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未来可期。
我国已基本掌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的总体情况。目前,我国长期保存的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分别达到58万份、140万份和14万份,资源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大豆和玉米的资源基因型鉴定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一批关键技术品种取得突破。通过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伴随种业振兴行动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种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21年起,国家启动了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同时实施新一轮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多个品种,包括白羽肉鸡,逐步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减少了对国外进口种源的依赖。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其自主可控意义重大。未来,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国种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中央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00亿元,用于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从2021年的70%提升至78%,同时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起国家种业企业阵型。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种业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有效提升了关键区域的种业生产能力,而种业企业阵型的构建则有助于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我国在种源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