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摄影记者金良快用镜头记录故宫十七年,讲述时光与文化的守护故事。
在“瞬间定格”里藏住故宫的时光
谈起拍故宫,金良快总感觉在故宫拍摄怎么也拍不够。尽管作为长期报道故宫的摄影记者,一年有几十次进入故宫的机会,他依然出于热爱办理了故宫年卡。“有时候心情好,或者天气不错,就想去故宫走一走。”他笑着说道。在他看来,摄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来到故宫记录四季更替、风雨雪晴,对他而言是珍贵的回忆,而影像本身正是承载这些记忆的载体。
在10万张照片中,金良快有着自己独特的“珍藏标准”。“判断一张照片的价值,首先要看它拍摄的难度,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捕捉到的画面,才可能成为珍贵的瞬间;其次要看照片所传达的情感,无论是人物的情感表达,还是摄影师想要传递的意图,只要具备其中一点,就是一张比较出色的照片。”金良快表示。
他最珍视的照片中,包括了点燃缘分的奥运会烟花“大脚印”——“从记录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难得的瞬间”;还有故宫的“九龙吐水”场景——“不是随便就能拍到的,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另外还有一张名为“时空对话”的照片:“在故宫的画展上,一位戴帽子的女士站在溥仪穿着小龙袍跨过门槛的老照片前,两者的姿态相互呼应。我想通过这张照片表达的是,故宫从皇家宫殿转变为人民殿堂的历史变迁。”
在拍摄《故宫600年:紫禁城的“承和变”》系列作品时,金良快特别采用了“古今同框”的拍摄理念。这组照片的主题与故宫百年特展一致,即“从皇家宫殿到人民殿堂”。他表示,由于个人能力与时间的限制,只能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故宫中的活动,借助镜头语言来呈现这一主题。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记录者答卷”
谈到未来拍摄故宫的计划,金良快表示,目前的照片在信息传达上还有所不足,缺少了人物背后的故事叙述。“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比如文物修复师,我希望用更生动的方式,不仅通过摄影,还要结合文字、影像等多种手段,来记录他们的工作与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