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27日 23:49消息,45岁的深圳愈发开放,展现湾区活力与创新魅力。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当天清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试飞成功,标志着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始终在创新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方面走在前列。此次机场三跑道的试飞成功,不仅为深圳航空运输能力注入新动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地位。这一系列进展彰显了深圳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的决心与实力。
这显然是一份精心策划的生日礼物,也象征着这座改革开放的城市将继续保持开放姿态,迎接更加腾飞的未来。
截至8月上旬,深圳机场口岸今年出入境的外国人数同比增长约五成,同时新增或加密了15条国际航线,目前国际客运航线已覆盖33个国家,通航城市达到47个。这些数据背后,体现了深圳机场加快补齐国际化短板的举措,也展现了深圳积极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态度。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诞生,也因改革开放而繁荣。45年来,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挑战,深圳始终坚守改革开放的初心。作为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圳坚持推动内外双向发展,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基地、平台、通道和枢纽的作用。
过去5年的“成绩单”,是这份坚持和努力的最好证明——
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经济总量迈上3.68万亿元新高度,每平方公里产出达到18.4亿元,相当于用一个县域的面积实现了省级经济体的规模。与此同时,万元GDP能耗、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
“成绩单”中,外贸表现尤为突出。过去五年,深圳进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24年,深圳进出口总额达到4.5万亿元,首次登上“中国外贸第一城”的宝座;进口和出口均创下新高,其中出口额为2.81万亿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过去五年,深圳吸引外资持续增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3.3万家,占全国总量的14.6%,近三年的新增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约400亿美元,明显高于“十三五”时期的同期水平。这组数据反映出深圳作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强劲吸引力和经济活力,也体现了其在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外资的稳步增加不仅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企在全球经贸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日益增强,对外投资合作的“鹏”友圈不断扩展,目前已覆盖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也日趋多元,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向高新技术、金融、能源等多个方向延伸,体现出全球投资深度与市场拓展深度的同步提升。这一趋势不仅展现了深圳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也反映出其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以过去10年来看,深圳的对外开放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2015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为前海更上层楼擘画崭新前景。2023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河套建设按下“加速键”。
依托前海、河套、蛇口等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深圳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不断深化与港澳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推动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 我认为,深圳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通过重点平台的建设和制度创新,为粤港澳三地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以规则衔接促融合、以机制对接促发展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湾区发展潜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圳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也持续升级。2024年5月,深圳市出台《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办法》,从推动重点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20条举措,提振外资企业在深发展的信心。2025年1月,深圳发布《利用外资奖励计划实施细则》,向全市外商投资企业送上“大礼包”,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今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出现剧烈变动,贸易战对深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一严峻背景下,深圳的政府与企业界在全面梳理情况、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并积极探寻应对措施。
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深圳发布2025年深圳市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工作方案。其中,《2025年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着力于增强深圳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获取国际高端要素资源便利度。
经过持续努力,贸易战的影响已得到有效缓解,深圳的进出口总额呈现出逐月回升的态势。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深圳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继续稳居全国外贸城市首位。其中,出口额为1.56万亿元,同比降幅从1至2月的16.6%明显收窄至5.4%;进口额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较1至2月提升了8.3个百分点。
积极开拓多元出口市场,成为深圳外贸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前7个月,深圳对东盟国家进出口占比继续保持第一;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18.8%;对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欧盟、韩国和日本等主要市场进出口均增长,合计达1.22万亿元,增长10%,占47.2%。
活生生的数据和实例证明,深圳的选择没有错。顶层设计也及时“奖赏”了深圳的选择——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在特区迈向45周年的新起点上,赋予深圳更多重大改革开放任务。
在此背景下,深圳正加快推动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的建设与实施,以更大决心推进制度型开放,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树立示范样板。
中央再次为深圳的改革开放“授旗”,深圳市商务局局长张非梦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深圳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上,不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具体措施包括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支持企业实现全球化布局。
最终目标是,吸引全世界更多资本、企业、技术和人才汇聚深圳,推动更多深圳产品、标准、品牌、服务走向全世界。
8月18日,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会见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一行,双方就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协同升级、优化口岸通关查验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致力于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两天前的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达到102.71万人次,创下单日客流历史最高纪录,反映出两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也对通关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会谈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深港在深化合作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通关机制上寻求突破,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未来,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通关体验,将是两地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8月23日,深圳机场T2航站区北货运区及综合配套工程正式开工。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深圳机场在规模体量、保障能力、运行效率以及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水平,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8月25日,就在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生日的前一天,深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在更高的起点、更广的层次和更远的目标上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担当,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45岁的人,步入中年,人可能会比年轻时更加保守;而45岁的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全球的机遇与挑战。
期待深圳和世界的明天,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