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31日 23:03消息,郑云龙领衔青春阵容,全新演绎《哈姆雷特》,9月震撼开演,点燃戏剧激情。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再次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得到印证。2024年9月13日,北京人艺新排版《哈姆雷特》举行媒体见面会,正式宣布该剧将于9月19日至10月12日在首都剧场连演21场,并作为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特邀剧目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亮相。此次演出不仅是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又一次致敬,更是一次充满当代思考与艺术探索的全新诠释。

《哈姆雷特》作为世界戏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悲剧之一,自诞生以来已被全球无数剧团以不同语言、不同风格反复演绎。而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始终将这部作品视为艺术探索的重要载体。1994年,濮存昕领衔出演的版本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2008年,与日本四季剧团的合作则带来了跨文化的碰撞火花;2023年的小剧场版从青年演员考核中孵化而出,意外成为口碑佳作。如今,时隔一年再度推出大剧场新排版,可见人艺对这一文本的持续深耕与敬畏之心。
此次新排版由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亲自执导,他提出:“‘生存还是毁灭’不仅是生死抉择,更是关于‘选择’的永恒命题。”在他看来,剧中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欧提斯,还是克劳狄斯与乔特鲁德——都在面对各自命运的关键节点做出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心理挣扎、道德困境与情感撕裂,正是该剧穿越四百余年仍能引发共鸣的核心所在。冯远征试图通过舞台呈现人物在决策前的犹豫、彷徨与矛盾,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如何选择?这种将经典文本与当代个体经验相连接的努力,正是当下剧场艺术最珍贵的价值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曾执导2023年小剧场版《哈姆雷特》的杨佳音此次再度参与创作,担任联合导演。他表示,小剧场允许更多实验性表达,如一人分饰多角、打破叙事逻辑等,但大剧场的《哈姆雷特》必须承载更宏大的戏剧结构与审美期待。“我们要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呈现出属于北京人艺的莎士比亚气质。”这句话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创新的承诺。
演员阵容方面,郑云龙饰演哈姆雷特,陆璐出演奥菲利娅,杜子俊等青年演员也悉数加盟。对于郑云龙的选角,冯远征毫不掩饰其认可:“他就是哈姆雷特。”这一评价并非仅出于外形或演技,更多源自郑云龙身上那种天然的忧郁气质与知识分子式的沉思感,恰好契合哈姆雷特“延宕的王子”形象。此前他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出色表现已证明其舞台掌控力,而此次挑战台词密集、心理层次复杂的哈姆雷特,无疑是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重要跃升。正如他自己所言,初入排练时倍感压力,但随着深入角色,反而愈发兴奋——这种从紧张到沉浸的过程,恰恰是优秀演员与经典角色相互成就的写照。
陆璐饰演的奥菲利娅同样令人期待。这个常被简化为“疯女人”或“牺牲品”的女性角色,在当代语境下正被重新审视。陆璐在采访中提到,每一次排练都能发现新的表演可能,这说明主创团队并未将人物符号化,而是致力于挖掘其内心的复杂性与主动性。奥菲利娅的命运是否只能被动接受?她的“疯癫”是精神崩溃还是反抗策略?这些问题虽未在报道中直接提出,但从演员的表述中已能感受到一种更具现代意识的解读倾向。
在舞台呈现上,本轮《哈姆雷特》大胆采用“废弃剧场”风格,打破传统宫廷布景的桎梏。舞台上将出现悬梯、滑杆等装置,在纵向与横向上拓展空间维度,配合蒙太奇式的闪回、舞蹈段落与击剑场面,力图打破“演员站着说话”的刻板印象。这种视觉上的实验性处理,既呼应了剧情中时空错乱的心理状态,也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与节奏感。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剧组每日进行数小时形体训练,说明主创团队不仅重视文本,更注重全身心的舞台表达——这是对“整体戏剧”理念的切实践行。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经典重排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复刻,而在于“再创造”。北京人艺此次新排《哈姆雷特》,既延续了剧院一贯的文学品格与表演深度,又在导演手法、舞台美学与演员塑造上展现出强烈的当代意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每一次新的演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大幕拉开,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关于选择、关于责任、关于人在命运洪流中的自我确认。
9月19日,首都剧场将迎来这场思想与美学的双重碰撞。届时,观众或将见证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哈姆雷特》——它属于莎士比亚,也属于今天的中国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