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31日 23:04消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在数博会上展示融合出版创新成果,多款新品惊艳亮相,彰显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现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重磅亮相,集中展示了包括数字教材、SciEngine期刊全流程平台、科学文库、中国生物志库、互动科普平台在内的十余项融合出版成果,全面覆盖学术期刊、高等教育、科研服务与科学普及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传统出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强劲势头。

展会期间,科学出版社接连举办两场数字产品新版发布活动,并邀请多位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者参与互动科普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内容与技术融合的方式,打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壁垒,推动知识传播模式的创新升级。

备受关注的中国生物志库v5.0在本届数博会上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生物多样性知识服务体系迈入智能化新阶段。作为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该版本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倾力打造,旨在通过高质量的数字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进一步推动科研、教育与科普的深度融合。

新版中国生物志库在智能检索、AI问答系统和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不仅提升了数据获取效率,更增强了知识发现能力。这一变化意味着,传统的“资料库”正在向“智慧知识引擎”转变,为生物学研究者、高校师生乃至公众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融入,这类专业数据库将成为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在专题研讨环节,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兆军以《新时期智慧图书馆视域下的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为题发表报告。他指出,在智慧图书馆发展背景下,专业数据库的功能已从单纯的资源存储转向主动的知识服务。像中国生物志库这样的平台,正逐步成为高校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信息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宋南则以《昆虫分类学的密码:从林奈到现代基因解码昆虫家谱》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回顾了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历程。他从林奈的双名法讲到当代基因测序技术,展示了科学技术演进如何重塑传统学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实际科研案例,揭示了中国生物志库所提供的权威数据在物种鉴定、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关键作用。这让人们看到,一个高质量的数字知识平台,不仅能保存历史,更能推动前沿科学的发展。
在“互动科普”科学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上,科学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亮表示,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现课程、阅读与实践的有机协同。科学出版社依托“互动科普”数字平台,整合优质专家资源与内容资源,致力于打造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科学教育支持体系,积极服务于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郑旭东在主题报告中剖析了当前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资源不均、内容碎片化、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而“互动科普”方案的推出,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该方案构建了以“求真学堂”“求真书屋”“求真科学营”为核心的产品矩阵,打通课堂学习、自主阅读与动手实践的全链条,形成闭环式的科学教育生态。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互动科普”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偏远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科学教育差距。在当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背景下,这种以平台化、系统化思维推进科学教育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它不仅是一种产品发布,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
总体来看,科学出版社在本届数博会上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主流科技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从中国生物志库的智能化升级,到“互动科普”教育生态的构建,其背后是对知识服务本质的深刻理解——知识不应只是被收藏,更应被激活、被应用、被传播。随着这些融合出版产品的不断落地,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科学传播将更加高效、公平且富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