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4日 14:19消息,农地入市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农地入市”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广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观察
盛夏时节,八桂大地烈日炎炎。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北牙瑶族乡平里村,一个由当地引进的优质企业投资建设的液化气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原本这块村集体土地利用率很低,通过‘农地入市’政策,村集体获得了83万元收入,这笔资金将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北牙瑶族乡党委书记朱晓广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土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动城乡土地“同权同价”,让农村集体土地更具价值。2023年3月,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广西在原有北流市试点的基础上,将全区试点县(市、区)数量扩大至15个,“农地入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两年多来,广西各试点地区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37宗,成交面积580.48亩,成交价款1.04亿元,累计带动产业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 从数据来看,广西在“农地入市”方面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不仅激活了农村土地的潜在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一改革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活力有望持续释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改革措施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为广西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策东风劲吹,改革全面起势
“农地入市”改革的探索已有较长历史。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自2015年起,在全国33个地区开展改革试点,随后于2019年修订《土地管理法》,2021年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再到2023年至2024年进一步扩大范围、深化试点,逐步消除“农地入市”的法律障碍,为改革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本轮入市试点改革中,广西积极行动,在全面探索中央文件明确的8个重点问题基础上,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利益协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以及保障农民作为入市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关键难点,深入开展研究,形成多个专题研究成果。同时,指导15个试点地区创新制定包括入市管理办法、规划许可管理、收益分配、交易细则、方案审查、集体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抵押融资及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构建起“1+N”配套政策体系,共65项,使“农地入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保障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项目用地的有效途径,盘活了农村存量土地资源,显化了土地资产价值。”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试点改革成效较明显,去年广西两次受邀参加自然资源部片区重要问题专题研讨、全国入市试点工作收官总结座谈,并作经验交流发言,为全国提供了广西实践经验。南宁市宾阳县、玉林市北流市和柳州市鱼峰区、梧州市藤县分别入选自然资源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2023年度、2024年度典型案例。
试点成果初显,乡村活力迸发
“燃气储存和加工业务属于危险品特种行业,选址必须远离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域。企业多次尝试选址均未达到相关要求,曾一度面临项目无法落地的困难。”河池市宜州区振威液化气公司负责人邱其振表示,正是通过入市途径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解决了“圈外”项目无法通过土地征收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来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的问题。
这一试点,对于项目所在地的村庄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据悉,北牙瑶族乡平里村牛怀屯的这块村集体土地,多年来一直被租给他人用作晒板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带来的租金也较少。目前,正在建设的液化气项目预计年内将完成竣工验收,每年可带来50万元的税收。此外,在试点期间,入市的土地有效保障了广西全区37个乡村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提供了84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了161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累计帮助超过100名农村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加了130多万元的工资性收入。
桂平市的“农地入市”成果同样亮眼。该市构建“两方案、一规定、一细则、两办法、五范本”的入市政策体系,推进农村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力盘活“沉睡土地资产”,引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市不动产抵押中心、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围绕政策解疑、抵押条件、贷款利率、抵押登记等进行全程保姆式指导服务。”桂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陈剑介绍,去年2月,桂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企业成功发放了一笔540万元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是广西深化入市试点工作以来第一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多地试点成效明显,为广西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北流市铜石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文旅项目依托“农地入市”政策顺利落地。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出租、土地经营权入股以及承包地流转等多种方式,项目获得5200亩用地保障,打造集考古研究、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疗养度假、科普探险、攀岩探洞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宜居、宜游、宜闲、宜品、宜业的特色小镇正加速形成,实现农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提升。
直面现实挑战,探索破局之道
尽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地入市”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一些符合入市条件的土地缺乏合适的市场主体参与,致使交易热度不高。历史遗留问题依然突出,例如部分土地产权不清晰、建设用地缺乏合法来源等,影响了土地顺利进入市场。同时,入市地块的抵押融资也面临难题,商业银行对相关贷款持谨慎态度,金融支持不足,抵押登记流程不够规范,限制了土地资产的有效激活。
为应对这些挑战,专业人士指出,广西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农地入市”项目。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分类施策,通过创新处置方式,加快解决土地产权和手续问题。在金融方面,政府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贴息、风险补偿等配套措施,规范优化抵押登记流程,让农地资产真正“活”起来。
如今,在广袤的八桂大地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已取得扎实进展,在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初见成效。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制度的持续完善,必将释放出更强大的制度优势,使“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