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9月20日 00:12消息,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揭秘数字永生技术,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路径。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于9月17日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意大利、肯尼亚等国的近百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集中亮相,展示了全球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最新成果。此次论坛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主题,聚焦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在论坛现场,“龟兹石窟壁画智慧修复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工作人员只需上传克孜尔石窟第38窟部分纹饰的原始图像,并发出修复指令,短短几分钟内,原本色彩褪化、线条模糊的壁画便完成了数字复原——纹路清晰重现,残损区域也被智能补全。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智波表示:“基于大模型的修复技术不仅效率高,而且准确度远超传统人工方式,极大提升了古代壁画的研究精度和传播可能性。”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文物数字修复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从精准记录到虚拟修复,再到云端共享,越来越多的文物正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第二次生命”。例如,“数字藏经洞”项目利用数字照扫和三维建模技术,完整还原了敦煌藏经洞的历史原貌;在山西应县木塔,搭载传感器的六足机器狗可深入塔体内部,实时采集裂纹与漆层脱落数据,实现对千年古建的智能化监测;而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区,观众只需现场拍照,系统即可通过面部识别算法匹配出与其最相似的兵马俑形象,让历史与个体产生奇妙连接。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文物保护需求的高度融合。我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守护遗产,而是主动运用现代科技延伸其价值链条,使其真正“活起来”“走出去”。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数字化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低门槛、高效率的路径,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本次论坛设置了“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深入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未来方向。同期还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及主题研修班,推动形成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机制。可以预见,随着标准体系和技术平台的不断完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从个别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新时代文明传承的核心支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