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智能制造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4日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2023年上半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机械工业延续恢复向好态势,重点产品产量普遍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展现出强劲的智能化升级动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罗俊杰表示,在存量政策持续发力与新一轮“两新”政策(即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扩面提效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市场需求逐步回暖,有效带动了机械工业整体产销形势的改善,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同期。数据显示,上半年重点监测的122种主要产品中,有84种实现产量同比增长。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8.2%;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35.6%;挖掘机累计销量达12.1万台,同比增长16.8%,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2.9%,反映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需求稳步释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上半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912.1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更是高出全国工业11.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说明行业盈利能力增强,也反映出机械企业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和市场开拓方面的积极成效。
对于行业发展的亮点,罗俊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上半年,机械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分别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3和5.4个百分点,占整个机械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2.8%和82.6%,较上年同期提升1和3.9个百分点。这表明,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演进。
其次,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4.3%,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意味着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接受度已进入加速普及阶段。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高达89.9%,凸显我国能源清洁化发展的坚定步伐。此外,电动叉车产量占全部叉车比重已达77.1%,说明传统工程机械领域的电气化替代正全面铺开。
第三,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机械工业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976.0亿美元,同比增长7.1%;实现贸易顺差334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尤为可贵,反映出我国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拓展成效显著。
第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半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多款高端装备在核电、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新成果,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展望下半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指出,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机械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仍大于风险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预计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对外贸易也将维持基本稳定。
从当前形势看,机械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高技术产品的快速增长,不仅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体现,也预示着我国制造业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唯有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