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抢前抓早应对极端天气,全力保障秋粮安全。
入汛以来,气象条件整体不佳,各地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带来的不利影响。
全力以赴保秋粮安全
“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部分,秋粮距离大规模收获还有两个月,目前正处于形成最终产量的关键阶段。
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紧绷抗灾保丰收这根弦,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秋粮安全。
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各地抢前抓早应对风险
“雨量大,好在排水及时,玉米基本没有受到灾害影响。7月24日14时至25日11时,陕西省定边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堆子梁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庙湾村4000多亩低洼农田被淹。种植户王小琴今年在庙湾村种植了100多亩玉米和辣椒,均为抗倒伏品种,播种前也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对垄沟进行了抬高处理。
雨刚停,村支书赵宝峰带领村民扛着铁锹、抽水泵迅速赶到田间,挖沟、架管、抽水,全力应对险情。他介绍,村里曾因洪水遭受损失,因此今年提前制定了防汛预案。年初时,村里组织村民清理了3公里排水沟,降雨前又对河道进行了加固,并加强对两岸易涝点的巡查,及时封堵低洼地段,成功保护了全村七成以上的农田。 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形势,基层干部的主动作为显得尤为重要。赵宝峰和村民的行动不仅体现了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也展现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韧性与效率。在自然灾害面前,提前准备、科学应对,是减少损失的关键。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值得推广,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定边县今年在防汛保粮工作中,采取“人防技防”联防模式,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为此,当地建设了18套山洪灾害预警水量水位一体站,进一步提升预警能力。同时,县里下拨专项资金用于淤地坝和水库的防汛工作,并提前采购了抽水泵、发电机等关键防汛物资,为应对突发情况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全县农技人员正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农作物追施叶面肥,努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从当前的防汛举措来看,定边县在防灾减灾方面展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系统性。通过科技手段与传统人力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预警能力,也增强了应急保障水平。这种多措并举的做法,有助于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更好地守护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据气象部门监测,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我国主汛期降雨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且极端天气事件较往年更为频繁。
“5月以来,黑龙江省今年的气温比往年略有升高,全省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够均衡。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表示,目前黑龙江的水稻生长已进入关键的中后期阶段,整体长势良好。但部分在6月至7月期间遭受严重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突发性的强降雨和大风等极端天气,这将导致水田不同程度地被淹没,尤其是低洼易涝的稻区以及内陆河流沿线的稻区,面临较大的风险。
洪涝前后,如何应对?曹立勇介绍,雨前要疏通排水沟渠,检修排灌设备;雨后一旦出现内涝,受淹田块须酌情排水露田1至3天,促进根系恢复活力,防止倒伏或早衰。水分管理上,应灌一次浅水,待其自然渗干后,再灌下一次浅水。
面对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必须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监测。曹立勇表示,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生育阶段,适时喷施杀虫剂和叶面肥,以加快籽粒灌浆进程,确保水稻顺利成熟。 在当前气候条件日益多变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如何科学应对病虫害、合理调配农事操作,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基层农业工作者正积极采取措施,力求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产高产。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农业规律的尊重,也反映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5省启动应急响应,水利设施助力应对旱情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这一说法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围差异。专家指出,目前对秋粮生产构成更大威胁的气象因素,是持续性的高温干旱天气。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正面临严峻的干旱形势,持续高温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压力。相比水灾多集中在局部区域,干旱的影响范围更广,且恢复难度更大。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需更加关注干旱预警与抗旱措施的落实,确保粮食安全不受到严重影响。
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目前这些地区的夏玉米进入小喇叭口至抽雄散粉期,春玉米则处于灌浆期,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受高温干旱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部分地区玉米出现叶片卷曲、生长缓慢等问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从锋介绍,不同灌溉条件下的玉米生长差异明显。在豫中南地区,浇水2到4次的玉米已进入抽雄散粉期,浇水1到2次的则处于即将抽雄阶段,而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基本无法正常生长。 从当前情况来看,水资源的分配和灌溉能力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农业抗旱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与压力,亟需加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河南、安徽等重点省份,指导抗旱灌溉保秋粮丰收。
在不少粮食产区,农田水利设施助力有效应对旱情。
“水来了——”7月29日下午,河南省永城市蒋口镇洪楼村,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雷拧开主管阀门,遍布农田的贴片式滴管逐渐鼓胀,水珠均匀滴落,玉米迎来解渴“甘霖”。
今年,该合作社种植了6000多亩玉米,并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打开主管道阀门即可对特定地块进行精准灌溉。“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周都要全面浇一次。”冯雷介绍,采用一体化滴灌方式,七八个小时就能浇透一块地,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省水肥超过30%。
算好“用水、“节水”两笔账。在旱情持续的情况下,永城市持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庄、家庭和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农渠、机井、泵站、坑塘等农田水利设施的调节作用,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和不同生长环节,落实落细节水灌溉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确保全市174.5万亩秋粮作物正常生长。
“早浇一亩是一亩。受旱玉米田应结合当地条件,利用一切灌溉设施和水源,应浇尽浇。”李从锋建议,根据玉米长势,尽量选择早晚时段,进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受旱地块的玉米,还要及时追施穗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高温干旱条件下,还需重点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蚜虫等虫害,以及南方锈病、叶斑病、茎腐病等病害。
对于部分受干旱影响严重、基本绝收的玉米田块,李从锋建议农户及时采取青贮处理,或改种蔬菜、小杂粮等短周期作物,以降低损失。
受灾地区农业生产加快恢复,保险赔付有序进行
目前,前期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在加快恢复,相关农业保险赔付也有序进行。
7月26日,北京密云、怀柔、平谷、延庆部分区域遭遇强降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组织展开抢险救灾工作,并督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7日中午,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开展全面排查,在社交平台发现密云区冯家峪镇保峪岭村一名农户受灾严重,随即与该农户取得联系。次日中午,公司依照先赔付后补手续的方式,向农户支付了20万元预赔款。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侯福强表示,当农户遭遇财产损失时,应第一时间拍照取证,并迅速联系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的服务热线进行报灾,或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在线报案。相关机构将按照“快查勘、快定损、快理赔”的原则,加快赔付进程。截至8月4日,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支付赔款403.2万元。与此同时,全市已调拨储备救灾备荒种子11.25万公斤、动物疫病防控物资5万余件,并统筹各区储备农田排涝设备1266台/套,同时组织多批次农业专家前往受灾地区,指导当地开展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从当前情况看,北京在应对农业灾害方面展现出较强的应急响应能力和系统性保障机制。及时的保险理赔和充足的物资储备,有助于减轻农户损失,稳定农业生产秩序。此外,专家队伍的深入指导也体现了政府对农业恢复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与实效性,也为今后类似灾害的应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近期,财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97亿元,用于支持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7个省份受灾地区应对洪涝、台风等灾害,推动农业生产救灾工作。资金将重点用于农作物改种补种、受损农业设施修复以及农田疏渠排涝等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农业损失,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资金的及时下达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高度关注。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政府在灾后恢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有助于稳定粮食供应,也增强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精准施策,能够有效缓解受灾地区的压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病虫害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抗灾夺丰收已成为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常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入汛以来,各地积极应对,全力开展抗旱浇灌和抢排积水工作,有效缓解了灾害带来的影响。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持续关注干旱、高温热害等潜在风险,加强监测与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和落实效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灾种,有针对性地做好在田农作物的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从当前形势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显著,传统的耕作方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政府与基层农技人员的紧密配合,是实现“稳产保供”的关键。只有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共提出34项防灾减灾救灾措施。
“着眼长远,还将进一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沟渠的修复与整治工作,持续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