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06日 13:48消息,今夏暑期档政法悬疑剧爆发,创作空间扩展至热点领域,叙事表达突破边界。
今夏暑期档荧屏风向发生明显变化,以往由流量古装剧与仙侠甜宠剧主导的格局被打破,一批以真实案件为题材的硬核政法悬疑剧如《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集中涌现。这些作品通过深入挖掘现实背景与人性复杂性,推动了题材创作的进一步升级,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暑期档的格局。 从内容上看,这类剧集不再单纯追求视觉冲击或情感煽动,而是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法律精神的探讨,展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深度。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影选择,也为国产剧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直击心灵现实主义创作需“下笨功夫”

纵观暑期电视荧屏,政法悬疑剧在议题上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创作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缉凶破案,而是拓展到社会热点、法律争议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通过叙事手法的创新不断打破边界。这些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作品,因揭露司法腐败、毒品犯罪、拐卖内幕等贴近现实的内容而引发广泛关注。
《利剑·玫瑰》作为荧屏上少见的打拐题材作品,真实还原了多起拐卖案件,涵盖了少女贩卖、婴儿盗抢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剧集不仅展示了警方打拐技术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描绘了被拐家庭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并通过民间志愿者的视角,展现了“伤口愈合”的艰难与希望。主创团队走访了数十位一线打拐民警,进行了多地实地采风,这些来自现实的细节被巧妙融入剧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引发观众共鸣的重要元素。该剧不仅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影视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全民防拐教育课,镜头直击犯罪者的作案过程,揭露了拐卖行为的残酷本质与隐蔽手段,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这部作品在呈现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唤起了公众对拐卖犯罪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影视创作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
《以法之名》首次将镜头对准检察侦查这一相对冷门的题材,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全国采风活动。编剧在与一线检察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真实案例和办案细节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和复杂。当剧本创作遇到瓶颈时,“下生活”成为突破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接触真实的办案人员,获取第一手素材,使得作品更具现实感和说服力。 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对真实性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文艺创作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了解基层司法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才能让作品更具深度与温度。
采风中,两位人物原型为剧本注入了灵魂:一位检察官放弃高薪重返检察系统的故事,塑造了张译饰演的洪亮从一名陷入职业倦怠的“老油条”到坚定信仰守护者的转变;某地级市的一位女检察官在男性为主的专案组中展现出的细致与坚韧,也成就了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主演们在与原型人物深入交流后,将那份真实而动人的信仰感自然地融入到表演之中。
此外,《扫毒风暴》通过精湛表演与多线叙事展现禁毒斗争的艰巨,该剧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的缉毒大案,显露出“记录禁毒事业时代变迁”的创作野心。《正当防卫》则围绕“防卫限度”的司法争议展开三案交织,直指法律适用与现实情境的尖锐冲突。这股荧屏政法题材热潮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向题材要广度”的开拓与“向真实要深度”的创作方法的革新。
赋予温度从个人救赎到守护万家灯火
在现实题材之外,今夏荧屏上的政法悬疑剧还实现了“从人物出发,挖掘深度”的突破。多部作品为主角设计了深刻的成长轨迹,展现了角色在“自我救赎”过程中的复杂人性层次。
《利剑·玫瑰》中,迪丽热巴饰演的打拐警察邓妍,背负着童年发小被拐的沉重阴影。房间里失踪24年的密友照片和发泄式的拳击训练,是她内心煎熬的出口,这条个人成长线成为剧集的情感核心与动力源泉。当邓妍空降为打拐办主任,面对众多破碎的家庭,心头的阴影最终升华为打拐的不竭动力。
在电影《扫毒风暴》中,段奕宏饰演的缉毒警察林强峰,因亲眼目睹战友死于毒贩之手而陷入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勇敢、智慧且身上带着伤痕,内心的痛苦成为推动其行动的核心力量,甚至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表现出近乎疯狂的状态。这一角色的塑造突破了观众对传统英雄形象的期待,赋予了人物更真实的人性深度。
《以法之名》中,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是一个“于暗夜守护微光”的平凡英雄,作为“体制内的孤勇者”,剧中洪亮被同事孤立的场景,曾是检察侦查人的现实写照。在剧中,洪亮从一个向现实妥协的懦弱赘婿,到重燃法律信仰选择坚守检察官职责,再到大义灭亲将涉案的岳父江旭东等人绳之以法,人物在自我觉醒、自我革命中完成了正义“守门人”的终极试炼。
这几部政法剧在传统的正邪对决框架之外,不约而同地开掘了人物的内心战场,通过塑造“缺陷式主角”呈现“从个人救赎到守护万家灯火”的成长弧光,使人物内在动力更为坚实可信,也让主人公真正“活”了起来。这种人物塑造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将个人救赎的成长线与剧情主线巧妙互文,主人公个体创伤的愈合过程,也成为社会伤疤修复的深刻隐喻。
审美疲劳题材繁荣表象下的隐忧
然而,在政法悬疑题材繁荣的表象下,类型窠臼与剧情硬伤如影随形,暴露出创作面临的挑战。《利剑·玫瑰》虽收视亮眼,却因写实质感欠缺导致口碑两极分化。《扫毒风暴》以7.6的评分成为今年国产剧口碑之作,但依然存在叙事混乱、支线冗余等问题,也反映出题材创作在真实还原与戏剧性间的平衡难题。
《正当防卫》集结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开播前便引发了广泛关注,热度居高不下。然而播出几日后,该剧口碑急转直下,收官后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6分。尽管剧中涉及家暴、校园霸凌等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案件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主线脉络不清,以及前期埋下的伏笔未能得到合理交代,引发观众强烈不满。剧中对法律议题的探讨也仅停留在“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口号式表达上。相比之下,同类型题材电影《第二十条》以7.5分的评分展现出更细腻的情理法平衡处理。
现实题材创作本就艰难,《以法之名》剧本创作三易编剧团队,最终由两位导演领衔的7人团队集体完成。剧集播出后收视一路狂飙,豆瓣开分7.6,大结局前更攀升至7.8,一度被视为“剧王”候选。然而该剧大结局被许多观众质疑“烂尾”,评分随之跌至6.9。
观众对法治剧的期待,始终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精心打磨的优秀作品。它要求具备真实可信的细节、严谨周密的剧情结构以及贴近现实的美学风格,而不是漏洞频出的情节和刻板扁平的角色。暑期档政法悬疑剧的火热,既是发展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集中播出的背景下,题材带来的热度终将因观众审美疲劳而减弱,唯有创作者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才能满足观众期待,打造出既有专业深度又富有情感共鸣的精品力作。(北京晚报记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