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突发山洪,救援力量紧急驰援,现场救援有序展开,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光明日报兰州8月8日电 8月7日18时起,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突遭短时强降雨袭击,引发严重山洪灾害。截至8月8日18时50分,灾害已造成10人遇难、33人失联。当晚,甘肃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榆中县山洪受灾情况及当前抢险救援进展,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据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陶建红介绍,此次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南部8个乡镇,其中兴隆山、城关、小康营三个气象观测站单日降水量突破自2002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尤为惊人的是,兴隆山观测站在15小时内累计降雨量竟达到当地全年平均降雨量的56%,这一极端天气现象在榆中县历史上极为罕见,其带来的破坏力不可低估。如此集中的强降水短时间内迅速汇流,极易形成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此次灾害中,榆中县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新营镇等5个乡镇受灾尤为严重。据统计,全县已有102公里公路损毁,5座桥梁倒塌,14个行政村道路中断;7条供电线路受损,导致3个乡镇共37个村停电;通信方面,114个基站中断,超过一万名群众通信受阻。此外,人饮工程与河道堤防设施严重受损,影响2.4万人正常饮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620亩,受灾人口超3万人,房屋受损达2540余间,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触目惊心。
灾害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主要领导赶赴现场指挥救援。截至目前,已投入救援力量2700余人,出动车辆及机械设备980台次,储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武警、消防等救援队伍从S104榆中段城关镇峡口、新营镇至马坡乡段以及阿干镇三个方向徒步挺进,深入交通中断的马坡乡马莲滩村、旧庄沟村等重灾区。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张生华表示,目前已成功救出被困群众443人,搜救工作仍在争分夺秒进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救援人员在复杂地形和夜间条件下持续奋战,令人动容。
目前,电力与通信抢修工作正全力推进。相关部门力争在8月10日前恢复全部供电与通信。截至发稿,7条停运电网线路已修复2条,67个中断的通信基站已恢复37个。尽管进展明显,但剩余抢修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形复杂的山区,抢修人员面临极大挑战。我始终认为,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必须提前布局,不能等到灾难发生后才“亡羊补牢”。
本轮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受灾区域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地势陡峭、村落分散,加之道路中断、电力通信瘫痪,夜间救援难度极大。许多救援人员只能徒步携带装备深入灾区,搜救效率受到制约。这再次提醒我们:在偏远山区,应急响应体系必须具备更强的机动性和前置部署能力,卫星通信、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应更广泛应用于灾情侦察与指挥调度中。
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介绍,目前已通过征用酒店、设立集中安置点等方式,累计转移安置群众9828人。现场已调配帐篷、棉被、折叠床等物资3000余套,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食物、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医疗方面,已组织37辆救护车和20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一线,在县医院、中医院及妇幼保健院预备床位734张,确保伤员和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与健康监测。这种“生命至上”的应急响应值得肯定,但我们也应反思:为何在气候变化日益频繁的今天,山区防灾减灾体系仍显脆弱?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10天榆中县以多云天气为主,9日至10日有分散性阵雨或小雨,12日和14日也将出现阵雨或小雨。甘肃省气象局提醒,8月中下旬全省仍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陇东南地区高温高湿,极易诱发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这意味着,防灾形势依然严峻,绝不能因天气短暂好转而放松警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极端天气的频率与强度,而此次榆中山洪正是这一趋势下的真实写照。加强气象预警能力、提升基层应急响应水平、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公共安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