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11日 18:32消息,非凡十四五: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描绘发展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改革攻坚的关键历史节点,五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全面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深圳作为因改革而兴的典范,自2020年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在改革的带动下,全市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创新成果,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天,一架重量为两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搭载着水果和药品,从深圳市区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飞行,成功抵达距离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为工作人员运送了急需的物资。

长期以来,我国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主要依靠船舶运输,单程通常需要10小时以上。在紧急情况下虽然可以调动直升机,但飞行成本非常昂贵。而采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进行运输,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协调部副经理任永怡表示:“与传统依靠船舶和直升机的运输方式相比,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运营成本、响应速度、环保零碳、舒适性以及适应有限起降空间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应用正逐步拓展至更多领域,其在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和改善作业环境方面的潜力值得期待。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这类新型交通工具有望在海上作业等特殊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传统运输方式的重要补充。

这一痛点的解决得益于深圳在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上的开放与创新,此次海上物资补给正是这种创新应用的典型案例。

这种无人机海上低空作业在深圳并没有过应用的先例,而要开放这样的应用场景并不容易,从空域审批到安全保障都要经过各方协调,过程很复杂。

创新是改革的生命。2020年,深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启动了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在于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2022年,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2024年初,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要求交通运输部门统筹低空物流发展,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快递、即时配送等领域的应用。在制度保障下,深圳逐步开放了更多低空飞行的应用场景,从流程审批到飞行站点、网络通信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这对创新型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看法观点:** 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体现了其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先锋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不仅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未来城市交通和物流体系的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制度+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与学习。
制度法规的创新也给产业带来了发展先机。如今,深圳已开通无人机航线达306条,今年1到7月份完成载货飞行46.8万架次,深圳平均每天有超2000架次的各类低空飞行设备在空中执行物流、载人等任务。深圳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
“十四五”期间,深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布局。‘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自然资源要素投入型,现在转变成创新驱动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首要推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始终是创新。当前,深圳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速度不断加快,但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一些领域仍存在不足,仍需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突破创新的瓶颈。
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一系列创新成果映入眼帘。这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法电极”制造工艺,用这项工艺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电极制造成本比以往降低50%。
这项创新技术诞生应用的背后正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就在几年前,这项技术还完全依赖进口。过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一大痛点就是供需双方的不对称,企业有技术需求,但找不到对口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做研究,又无法精准对接市场需要,成果往往束之高阁。为此,深圳决定对科技成果信息公开的机制进行改革。2020年10月出台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提出,“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
在这一制度的支持下,一家国内企业成功对接了深圳清华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共同攻克这项“卡脖子”技术。而技术攻关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撑。过去,购买设备流程繁琐,需组织专家评估可行性,并根据不同审批部门准备相应材料,整个流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2024年出台的深圳综改2.0版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有效缓解了研究团队在设备采购方面的顾虑。 从政策层面看,深圳综改2.0的推出不仅是对科研机构和企业需求的积极回应,也体现了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的决心。通过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有助于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进程,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制度优化,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副主任王臣表示:“例如这个项目,从经费拨款、人员配置,到设备采购、材料费用和人员支出,均由实验室负责人全权决定。”
王臣提到的政策,正是《意见》中提出的“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该制度在项目筛选、团队组建、技术路径选择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了科研负责人更多自主权。以经费管理为例,在相关管理办法下,科研项目经理人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灵活安排资金,并实现快速执行。
自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深圳在科研管理、人才引进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机制,现已建立起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数据显示,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2.3%。
改革的另一面是开放。深圳作为全国重要的开放城市和外贸强市,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仍需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营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玛丽娜在深圳工作,最近她前往当地一家银行办理“薪酬购汇”业务。经过工作人员审核相关材料后,她便可通过手机银行将工资兑换成外汇,直接转给国外的家人。这与以往每月需要携带大量纸质材料前往银行办理的方式相比,大大提升了效率和便利性。 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个人跨境汇款流程日益简化,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办事成本。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在金融服务便利化方面的持续进步,也让像玛丽娜这样的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玛丽娜的幸福感源于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举措。深圳推动跨境收付便利,探索多门类、多品种的跨境支付方式,各大银行、金融以及支付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做法。
这家银行通过搭建智能化系统,实现了购汇记录的后台自动登记,不再需要每次前往柜台审核纸质材料,有效提升了境外人士办理跨境汇款的效率,用户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操作。
不仅跨境汇款变得更加便捷,如今,玛丽娜还可以将境外银行卡直接绑定到手机微信支付等功能,这使得外籍人士在深圳工作和生活更加舒适与便利。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支付方式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这种便利不仅提升了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吸引力。对于外籍居民而言,能够像本地人一样使用移动支付,无疑增强了他们在华生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和服务优化方面持续取得进展。
2025年上半年,外籍人员在深圳的非现金支付交易量达到8587.54万笔,金额为118.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35%。其中,微信支付的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
改革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5.5%;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20年的1510.8亿元增至2023年的2236.6亿元,年均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自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五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向全国推广4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其中许多制度成果已被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当前,我国正持续提升综合改革的实效,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积极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田轩:深圳作为多项制度创新的先行示范区,承担着为国家探索新制度的重要使命。制度试点对深圳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在深圳这一特定环境中的试点,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至全国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从而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
改革扬帆,乘风破浪;击鼓奋进,再启新程。深圳的综合改革是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十四五”期间,综合改革试点不断积累成效,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政策优势逐步释放,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展望“十五五”,我们将继续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改革落地的有效路径,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