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寻踪: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诗韵流转,经典重生——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经典诗文 足迹 上海 研讨会 电视专题片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探讨诗文传承与创新。

   10月12日,《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电视专题片研讨会在上海金山区召开。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业界和学界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大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行走课堂”的实践经验以及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研讨会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高度重视。经典诗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通过“行走课堂”等形式,将书本知识与实地体验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对于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具有积极意义。

诗韵寻踪: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图为研讨会现场。

诗韵寻踪: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及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与绿叶传媒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于8月31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央视频及学习强国等平台同步播出。

   本季节目聚焦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撰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以经典的语言文字为切入点,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将张思德的初心、白求恩的奉献精神以及愚公的坚韧意志生动呈现。节目立足上海地域特色,通过实地探访,激活这些经典文本的时代价值;同时创新运用跨学科视角,打破知识边界,深入挖掘“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引导青少年“知经典、读经典、信经典”,实现从文本到心灵的价值传递。 在我看来,这种以经典文本为载体、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也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经典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声,而是成为当下教育与成长的重要资源。

   图为杨振峰发言。

   研讨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振峰指出,节目通过“诗”“实”“史”“事”的有机结合,紧扣时代背景与现实场景,有效实现了“学文本、固思想、传文化、育新人”的教育目标。他高度评价节目“一季更比一季好”,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认为应进一步丰富内容设计,增强参与方式的灵活性,以激发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从而扩大传播范围,提升育人效果。 我认为,这类节目在传承中华文化、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更在于内容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未来若能持续优化互动机制,将有助于构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育平台,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

   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对节目的创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节目在经典诗文的视觉化传播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总策划姚喜双介绍了第二季节目的创作初衷,表示希望通过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将张思德、白求恩以及愚公精神与当代社会相连接。他指出,节目采用上海与延安两地联动的“双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接受深刻教育。

   活动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余冠仕表示,节目融合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并以艺术之美破解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难题。国家一级导演、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主席滕俊杰提出节目以更具体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展现出鲜明的教育责任感。他认为,运用新颖的视听语言来展现传统文化,是连接年轻一代兴趣的有效方式。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在介绍《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项目时强调,节目通过“行走的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地、上海市崇明区瀛东村等地,以实地探访和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经典焕发时代价值。节目构建了文本研读、现场体悟、专家引领、实践落地的完整育人链条。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曼叶平表示,节目成功地将经典诗文转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付诸助人行动,实现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闭环。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认为,该节目是一堂生动而富有融合性的课程,涵盖了教育、传媒与艺术三大领域,既是语文课、思政课,也是一堂散文课,同时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制片人李明则肯定了节目在具象化精神表达和沉浸式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并建议未来可在人工智能技术和碎片化传播方面寻求进一步突破。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许敏杰从“大思政”教育格局出发,指出节目是践行“课内外、知行一体化”的鲜活实践,为区域德育工作提供了优质范本。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李启华认为节目是“文以载道、学科育人”的示范课,并分享了其在构建本土“行走思政课堂”的启发。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顾燕文结合亲身参与节目拍摄的经历表示,节目成功实现了知识的立体化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回归。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周晨认为节目是一堂“行走的红色课堂”,红色文化在节目中可感可知,为学校育人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自各校的学生代表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参与节目拍摄的心得与成长历程。上海市金山中学的朱语桐讲述了通过沉浸式学习,让历史变得可以感知和体验;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的李庭昊分享了在观看白求恩听诊器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使“无私奉献”这一概念有了更真实的情感温度;上海市崇明中学附属东门中学的谢天昕回顾了走访过程,并表示要将愚公精神中的坚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三季电视专题片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影像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经典诗文的魅力与历史价值。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此类节目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静心品味传统文化的机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研讨会上,《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三季电视专题片启动仪式近日同步举行。这一活动延续了前两季的文化传承理念,旨在通过影像手段进一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诗文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历史与情感的载体,其价值在当代依然不可替代。此次启动标志着文化类节目在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上的持续探索,也反映出社会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提升。

相关阅读

《残缺英雄的突围:毕正明的证明之路》
无界书印·解锁敦煌文化新地标
无界书印·解锁敦煌文化新地标

2025-10-21 18:38 | 阅读 264

书山有爱启航:高教社公益行动点亮知识之光
三步跨越: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党史新篇重磅发布

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填写评论内容

阅读栏目

深度瞭望台阅读栏目为您提供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深度分析和独家视角。

即时资讯

全天候更新热点事件,第一时间传递重要新闻

深度分析

专业团队深入新闻现场,解读事件背景与深层影响

独家视角

资深工作人员提供独特视角,洞察新闻背后的真相

24小时热文

《残缺英雄的突围:毕正明的证明之路》
2025-10-27 12:42

残缺英雄的突围:一位数学家的不屈证明之路

无界书印·解锁敦煌文化新地标
2025-10-21 18:38

无界书印·解锁敦煌文化新地标:千年壁画在数字中重生

书山有爱启航:高教社公益行动点亮知识之光
2025-10-21 17:10

书山有爱启航:高教社公益行动点亮知识之光,助力乡村学子追梦未来

三步跨越: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党史新篇重磅发布
2025-10-21 08:53

三步跨越:党史新篇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征程

诗韵寻踪: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2025-10-15 11:21

诗韵流转,经典重生——第二季《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上海启幕

云南普洱:当茶香撞上咖啡香,阅读新场景引爆文化生活革命
2025-10-11 13:41

茶咖交融,书香点燃边城文化新浪潮

秀我中国|麦家呼吁:为深阅读留一席心灵栖居地
2025-10-11 12:21

麦家深情倡议:在喧嚣时代为灵魂留一盏深阅读的灯

《正义之光:毕正明用热血诠释警察的自我坚守》
2025-10-11 12:20

《正义之光:毕正明用热血诠释警察的自我坚守》 **新副标题:** **铁肩担道义,赤心照警徽——一位警察的信仰与担当**

《一言一语见真情:读者见面会温情启幕》
2025-10-05 15:06

一语暖心,读者共情:一场灵魂对话的温情盛宴

王蒙故里寻情踪:巴彦岱的文学心跳
2025-10-02 00:00

王蒙故里探秘:巴彦岱的文学心跳与岁月回声

《倒影》面世:20位世界女作家的小说宇宙全景呈现
2025-10-01 23:01

《倒影》面世:20位世界女作家重塑小说宇宙的惊世篇章

活着,只为那一声《归队》的召唤
2025-09-20 02:13

归来,是生命对使命最响亮的回应

爆破平凡:矿工诗人陈年喜笔下,苦难中的生命怒吼
2025-09-14 09:51

在炸裂的岩层间书写灵魂:陈年喜,用爆破声喊出时代的痛与光

百校共读启航,《教师的五项修炼》重磅发布
2025-09-14 08:33

百校共读启航,教师成长再添新引擎

书香润山乡,慈善暖人心
2025-09-09 08:29

书香传递希望,善行点亮乡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