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17日 21:09消息,杨阳导演分享人生归零感悟,讲述每次挑战背后的重生故事,展现勇气与蜕变。
“观众愿意跟着角色过一段生活,创作者也一样。我愿意跟着一部作品从无到有,从诞生到走近观众——这也是我的一段人生旅途,这个过程中有我们的辛酸苦辣。”近日,导演杨阳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番话不仅道出了她对创作的深情投入,也揭示了一位导演与作品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结。

近年来,杨阳执导的剧集频频成为“暑期档”的焦点。三年前的夏天,《梦华录》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宋代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东京汴梁,见证赵盼儿与姐妹们在茶坊中奋力拼搏、安身立命的女性力量。2023年,现实题材剧《不完美受害人》则以一宗性侵案为切入点,层层剖析社会结构与人性复杂,呈现了一幅令人深思的社会图景。而今年夏天,她的新作《凡人修仙传》又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东方哲思的修仙世界,跟随山村少年韩立踏上逆天改命的成长之路。
纵观杨阳的创作履历,她始终拒绝被类型所束缚。从人物传记《牛玉琴的树》到家庭伦理剧《牵手》,从战争历史题材《记忆的证明》到医疗剧《心术》,再到玄幻剧《将夜》,她的作品横跨多个领域,风格多变却始终紧扣“人”的主题。这种不断“跳跃赛道”的创作方式,让她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姿态。“每接触一个新选题,都像重新做学生。”杨阳坦言,“我不想在舒适圈里变懒惰。”这种自我驱动力,正是她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核心密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题材各异,但杨阳的作品始终聚焦于个体的成长与人性的探索。无论是古代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还是现代女性面对权力压迫时的觉醒,亦或是凡人少年在修仙路上的步步为营,她总能精准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或文化语境中加以呈现。这种对“人”的深刻理解,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备思想深度。
在《凡人修仙传》播出之际,一段由杨阳亲自撰写并配音的“导演阐述”视频同步上线,引发广泛关注。在这段堪称“加强版剧情解说”的视频中,她系统梳理了韩立的性格起点、成长轨迹与精神底色。她特别强调:“香喷喷的大饼卷着新鲜的大葱,全家人都舍不得吃,都给了他们的‘希望’——韩立。”这一细节,正是韩立作为“寒门子弟”的真实写照,也是整部剧情感根基所在。杨阳认为,“凡人”二字,恰恰是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向往更好的生活,是每个普通人的本能,也是最朴素的人性表达。
为了完成这份被视为“建筑蓝图”的导演阐述,杨阳曾在2023年4月专程前往庐山闭关三天三夜,从清晨写到深夜,字斟句酌,力求精准传达创作意图。这份执着令人动容。在当下许多影视项目追求效率、压缩前期筹备的行业背景下,杨阳坚持每部戏开机前必须完成详尽的导演阐述,体现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这或许正是她的作品总能保持高完成度的重要原因。
《凡人修仙传》开篇即以“三个人变成两个人,再变成一个人”的家庭变故切入,用极简的叙事勾勒出韩立命运的转折。杨阳为此反复推敲台词顺序与人物状态,只为呈现最真实的情感张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梦华录》拍摄期间——为了完美还原“永安楼”开业的仪式感,她甚至将已杀青的演员请回片场重新演绎。“要是觉得哪不好,我就吃不下睡不着,一定要把这个缺陷补回来。”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正是她对作品负责到底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凡人修仙传》在美学上追求“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摒弃了古装仙侠剧惯用的绿幕棚拍,转而选择在浙江、新疆、贵州等地实地取景。剧组为打造“神手谷”这一与世隔绝的秘境,曾在未开发的山水间置景长达三个多月。这种对实景的执着,不仅是对视觉真实感的追求,更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致敬——人类应顺应自然,亦要敢于与之抗争。这种东方哲学的思辨,通过影像语言悄然传递,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意蕴。
杨阳始终坚持,古装仙侠剧不能脱离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必须融入现代认知。唯有如此,才能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当代共鸣。她不满足于讲一个“打怪升级”的爽文故事,而是试图通过韩立的成长,映射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坚持。在这个意义上,《凡人修仙传》已超越类型局限,成为一部关于奋斗、生存与尊严的现实寓言。
回顾她的创作历程,每一部作品都像一场“硬仗”。拍完一部戏,她总会说:“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个戏,后面都不怕了!”可当下一部戏开机,挑战依旧如初。这种“没有一次是容易的考试”的感慨,既是对创作艰辛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她对艺术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尤其是在一口气读完《不完美受害人》剧本后,她当即决定投入这场“必须打的仗”,因为她深知,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太近,关乎每一个普通人。
在流量至上、快节奏生产的影视环境中,杨阳的存在像一股清流。她不追逐热点,不迎合市场,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用作品说话。她用镜头记录人性的光与暗,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壮美,用时间沉淀创作的厚度。或许正因如此,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拍戏对她而言,不只是工作,更是一段不断被滋养、不断前行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