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望台2025年08月25日 15:22消息,音乐剧《北上》启航,巨轮载梦,唱响艺术新篇。沉浸式视听盛宴,邀您共赴文化远航。
烟雨朦胧中,一艘古朴的大船缓缓“驶”入舞台,在镜面反射出的粼粼波光上前行,仿佛穿越百年时光,驶入大运河的历史长河。日前,原创音乐剧《北上》在通州区文化馆举行复排探班活动,首次向公众展示升级后的舞台片段。该剧自去年9月首演以来,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动人的艺术表达赢得广泛好评,此次复排不仅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全面打磨,更将以“水上公路大戏”的独特形态,正式开启全国巡演的序幕。

音乐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翻译谢平遥与意大利记者小波罗(保罗·迪马克)等人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旅程。在时代洪流中,他们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隔阂,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结。剧中人物的命运与运河的兴衰紧密交织,展现出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此次复排,李宸希与贾凡再度出演谢平遥一角,阿拉丁·阿斯哈力、索朗顿珠分饰小波罗,而天香的扮演者则由新生代演员米晨晨接棒,为角色注入新的情感温度。
“这次复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复排导演何杉在探班现场表示,主创团队以更细腻的视角重新梳理人物关系与情感脉络,力求让每一段旋律、每一个调度都服务于故事的内在节奏。他特别提到音乐制作人张筱真创作的音乐,“第一次听到谢平遥与天香的二重唱时,我就被深深打动——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乃至最终的离别,都被浓缩在一首歌里,情感层次极为丰富。”
确实,《北上》的音乐不仅是背景陪衬,更是叙事本身。何杉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走位、停顿、情绪起伏,其实都藏在音乐的呼吸里。这部剧的音乐一气呵成,像一条流动的河,我所做的,就是让整个舞台的呈现与之同频共振,让故事如琴瑟和鸣般自然流淌。”这种“音乐驱动戏剧”的创作理念,使《北上》在国产音乐剧中展现出难得的艺术完整性。
对于演员而言,这样的音乐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贾凡坦言,谢平遥的唱段属于“大线条”的声乐作品,对气息控制和情感调度要求极高。“不能靠蛮力去‘顶’,必须精准分配体力,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他笑称,每演完一场,心理上是酣畅淋漓的满足,身体上却是彻头彻尾的“透支”——这恰恰说明角色的厚重与表演的投入。
舞美方面的升级同样令人惊艳。此次舞台大量运用镜面材质与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水”的视觉主题。大船在舞台上并非静止,而是可旋转、可移动,配合灯光与投影,既模拟了运河的流动感,也隐喻了时间的流逝。何杉解释:“船动,水动,时间也在动。我们想让观众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段地理上的北上之旅,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跋涉。”
首次登上“船台”演出的米晨晨坦言,站在船篷高处演唱对她是一次心理与技术的双重考验。“天香要在风雨中唱歌,脚下是晃动的船体,头顶是烟雨迷蒙的天空,这种沉浸感非常强烈。”尽管有些恐高,但她认为正是这种“真实”的舞台环境,激发了更深层的表演潜能。这也反映出《北上》在舞美设计上的用心——不只是视觉奇观,更是服务于人物与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艺术角度看,《北上》的复排恰逢其时。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对话面临挑战的今天,这部讲述跨文化理解与人性共鸣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北上”,不仅是地理的迁徙,更是心灵的靠近。运河虽已不再承担漕运重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交流精神,依然值得被传唱。
8月22日晚,《北上》将在通州区文化馆亮相,作为通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剧目惠民演出的一部分,为本地观众带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随后,该剧将于30日、31日在顺义大剧院连演两场,正式拉开全国巡演的大幕。可以期待,这艘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大船”,将沿着中国的城市版图继续航行,把运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